第A05版:瓯江特刊

  老宅

  深山、幽谷、小桥、流水——人们印象中的古村落,往往僻居山间。

  但莲都区碧湖镇下南山古民居群,却反其道而行之。

  长深高速从村后山岭间穿过,山脚下的328省道车水马龙、昼夜不息,让倚山而建的村子平添几分闹中取静之意。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下南山老村,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现存的42幢清末民初古民居依山势错落分布,建筑形制统一,风貌古朴天然,每年都引得不少画家、摄影师和学生前来采风取景,寻觅历史的踪迹与艺术的灵感。《女大当婚》《蓝天鸽哨》等多部影视作品亦曾选址于此拍摄,展现了古村落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繁荣的古村落也经历了岁月的侵蚀。2004年,随着“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南山村实施了整村搬迁政策,村民们纷纷迁往山下的新村楼房。

  尽管人们离开了,但老屋却无法随他们一起离去。随着人烟的消失,这些古老的民居失去了必要的修缮和维护,逐渐荒废。曾经熙熙攘攘的家园,变得空空如也,静静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直到2013年,下南山村迎来了转机。它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市、区两级政府先后投入800多万元,聘请专业团队对老屋进行抢救性修复。

  在此过程中,村庄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村落原有的格局肌理。修复工程延续了浙西南山区传统的夯土墙风貌,巧妙地将当地乡土元素融入其中,如小石磨、猪槽和石臼等,使传统村落与现代园林元素自然融合,赋予古民居独特的艺术灵魂。

  修复时,三项原则成为不可逾越的准则。一是使用“最本土的材料”,所有青砖、泥瓦、石板、坛罐均取自当地,保持着与土地的深厚联系;二是聘请“最本土的工匠”,全程由经验丰富的老夯匠工主导,因为“当地的百姓就是最好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三是采用“最少的人工干预”,尽量维持原有的村落风貌,修缮只限于必要的部分,保留了最原始的乡村气息。

  重获新生的下南山古民居群再度焕发生命力。斑驳的石板路与夯土墙之间,修缮痕迹与历史印记融为一体,仿佛古村的呼吸,自然而然地绵延至今。

  民宿

  老屋修复完成后,下南山村并未止步于静态保护,而是以“民宿经济”为切入点,将闲置的古宅转化成文旅融合的活力载体。

  2016年,村子引入浙江联众集团,以“村企共建”模式共同开发古村落资源。村集体以土地、房屋使用权入股,企业负责整体规划与运营,村民则通过分红、租金和就业实现多元增收。通过“古村+众创”模式,42幢古民居被改造成了全国首个古村落度假综合体——“欢庭·下南山”原生态度假村。

  这一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精心策划和持续投入完成的。为确保村集体与村民长期共享发展红利,村企双方建立了可持续的合作机制:签订30年经营权协议,约定前5年基础租金为每年25万元,此后每5年递增8%。收益由村集体统筹后,与村民按比例分配,和此前约定的分红、就业共同构成多元增收体系。

  修复的古民居为下南山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提升,也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出文化的光辉。与联众集团一同来到村子的,还有来自上海的园林设计师黄生贵,他成为村庄变革的重要一环。黄生贵曾在宁夏六盘山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乡村情感深厚。当他第一次来到下南山时,就感受到了久违的乡愁和宁静,“这里像极了我的家乡。”他不仅参与了古村的景观修复工作,更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乡建工作室,并开设了属于自己的民宿——悠然居。他受邀来此,负责整个古村的园林景观修复项目。

  悠然居规模不大,仅有4间客房和6个床位,但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成为游客在下南山停留的首选。站在悠然居的宽敞大客厅里,望着窗外山水,仿佛身临一幅画卷,宾客闲坐其间,目之所及便是绿水青山,随手一拍就是出彩大片。

  在“丽水山居”这一全国首个地级市民宿区域公用品牌的赋能下,下南山古民居群的知名度迅速打响,成为丽水“网红”打卡地。随着民宿产业的崛起,周边的创意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特色餐饮、咖啡厅、书吧、创意工作室、手工艺空间等多样化业态相继落地,形成了“住—食—游—购”的完整体验链条。产业集群效应不仅带来了人流和商业活力,更为古村文化在当代消费场景中实现了深度的价值转化。

  融合

  下南山人吃上“文旅融合饭”不过10年。在此之前,村子最出名的“标签”是杨梅。

  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春告诉记者,过去,当地家家户户种杨梅,民间至今流传着“何仙姑下凡授梅苗”的美丽传说,村民收入几乎完全依赖于杨梅种植和销售。

  尽管种植历史悠久,但杨梅作为农产品,一直面临着价格波动的风险。每年的6月到7月,是杨梅最佳采摘季,然而,鲜果的保质期极短,市场需求又常常受到天气和市场起伏的影响。对于村民而言,这种不稳定性意味着,有的年份不得不低价抛售杨梅,甚至亏本处理。

  转折出现在2016年。那一年,村里开始尝试发展文旅项目,这一战略不仅带来了外部的流量,也为村民的杨梅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度假村的建设让下南山走出了乡村的局限,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与投资,村里的农副产品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现在,游客不仅来这里享受自然风光,也品尝我们的杨梅酒。”黄生贵是度假村的经营者之一,他说,随着游客增多,杨梅酒成了餐厅内的热销产品。杨梅酒的生产,带动了村民的深加工项目,不仅延长了杨梅的市场周期,也大大增加了杨梅的附加值。

  此外,村“两委”抓住时机,通过与联众集团的合作,建立了“村长说”网购平台,将下南山优质农产品带进了更广阔的市场。村民自酿的杨梅酒、现摘的新鲜杨梅、晾晒的杨梅干等产品,通过直播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这一变化,不仅使村民找到了新的销售渠道,还成功将“流量”变现,推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

  随着多元业态的涌现,下南山走出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路径。从传统的杨梅产业,到如今的农家乐、民俗体验、农产品采摘,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产业之间的融合与联动,也令村民逐渐意识到,保护和传承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发展的核心之一。古老的下南山,依旧保留着历史的痕迹,但如今的它,不再是封闭的村庄,而是一个拥有现代产业活力的旅游胜地。

  对于下南山人而言,十年间的变化,不仅是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是从乡土情怀到现代生活的复杂演进。而这条变革之路的前方,则是一个兼容并蓄、活力四射的乡村未来。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18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7917.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