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持续推动下,低碳生活方式在丽水迎来了新热潮。
购买电动自行车最高可补1200元、购置新能源汽车最高可补贴2万元……今年以来,以旧换新国家补贴政策的持续加码,深刻触动着丽水人的消费决策。价格优惠不只是数字上的激励,它有力带动了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革。
从外部环境看,绿色低碳理念正日渐成为主流。昔日象征“追求新潮”的环保产品,如今已经步入“日常必备”的行列。换句话说,生活的观念之变已经突破了政策的边界,开始在每位消费者的选择中找到回应。
此间折射的,是丽水人消费心态的微妙转变——原本理性的购车选择、家庭电器的更新换代,如今渐渐融合了环保意识。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不是只有政策在推动市场的步伐,市场本身的力量,也在逐步地推进政策的落地。
补贴的广泛实施让低碳环保产品的价格更具竞争力,但它能否持续推动更多“低碳生活”的实践?丽水企业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绿色消费背后复杂的产业链重构?在以旧换新风潮过后,真正的挑战也许才刚刚开始。
消费决策背后的“绿色觉醒”
今年3月,市民詹溥决定买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这并非冲动消费,而是他经过反复比对和筛选后,基于车辆性能价格、家庭实际需求的选择。詹溥的用车需求并不复杂:上下班通勤、日常买菜接娃,他需要的是一辆既能满足生活所需,又不至于让钱包“大出血”的车。
选购新能源汽车对詹溥而言,带有一种逐渐转变的理性。过去他倾向于传统燃油车,更多是基于一直以来的出行习惯。但当他开始关注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时,心态发生了变化——从经济成本的角度,新能源车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电费远低于油费,动力系统结构简单,少了复杂的机械部件,保养成本也随之下降。
最让他感到实惠的,并非车款的差距。家中那辆使用超过10年的旧燃油车,终于迎来了它的“完美谢幕”——通过报废的方式,这辆“老将”竟然能抵扣一部分购车款。“如果作为二手车卖掉,最多只能换回三四千元,但现在报废抵扣超过1万元,远高于它在二手市场的价格。”詹溥说。
节能环保,是他作出消费决策的另一条重要线索。
随着年龄增长和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加深,詹溥开始意识到,个人选择和生态环境之间的深层关系。电动车几乎没有尾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几乎为零,显然比传统燃油车对空气污染要少得多。这种微小的改变,可能不会立即改变什么,但至少让他觉得在生活圈里,自己正在为减少污染、减缓气候变化贡献了一份微薄却真实的力量。
两周后,詹溥迎来了自己的新座驾——它的外形不拘一格,犹如一只海上飞鸟,流线型设计透着一种未来感。车内的智能互联、智慧驾驶和语音交互屏等先进应用,不禁让他感叹,科技已经悄然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个角落。行驶一周后,詹溥将自己的使用体验分享到朋友圈:“起步快,噪音小,无异味,配置全面,真是物超所值。”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消费行为,也是对个人生活方式与社会责任感的平衡。
詹溥的购车经历,实际上是许多丽水人消费观念变迁的缩影。从电动汽车到智能家电,从节能灯具到绿色建筑材料,节能、环保、低碳等概念,已经从高深的理论转变为丽水人切实可行的生活方式。这种变化,根植于丽水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土壤,也在每一个消费者的日常选择中逐渐形成。
以旧换新政策引燃消费热情
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潮流,绝非偶然。背后,是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密切配合。今年2月,《2025年丽水市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的发布,为这一趋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补贴政策的出台,迅速在市民中激起了波澜。汽车、电动自行车、家电、3C产品、家居五大领域的以旧换新,从政策到实施的快速落地,标志着丽水推动绿色消费的决心和行动力。
不少人原本并未考虑更换旧车,但政府推出的“真金白银”补贴,却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几乎无法拒绝的理由,李鹏飞就是其中之一。对他而言,电动自行车换新的计划本来不在年初的预算里,然而随着补贴政策的出台,激起了他的消费热情。
按照《细则》规定,市民只要将旧车交售,便可获得最高1200元的补贴,这使他选购一辆3200元的高配车型,最终只需支付1800元。这个看似简单的优惠背后,潜藏的是更深远的市场推动力——在一系列补贴激励的驱动下,消费者不仅实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更在无形中推动了市场向着绿色、可持续方向的转型。
这场以旧换新的热潮,影响的远远不止汽车和电动车市场。家电、家居等消费品的绿色消费趋势同样明显。根据商务部门的数据显示,活动开展以来,丽水市家电家居交易量已突破4.6万笔,其中一级能效家电的产品占据了家电类交易总额的一半。这表明消费者在购置家电时,已经不再单纯追求性价比,而是将能效和环保标准作为衡量的重要因素。
相比去年,今年的以旧换新政策可谓“加力扩围”。除传统的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外,新增的家电品类包括消毒柜、空气净化器、洗碗机、扫地机、洗地机等都加大了补贴力度。而家居产品中的床架、床垫、沙发等,也加入了绿色消费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具有1级及以上能效和水效标准的产品补贴标准由15%提高至20%,进一步拉动了绿色消费的深度与广度。
这些措施不仅是短期的市场促销,也启动了长期的消费结构升级,在带来真金白银优惠的同时,无声推动社会向更高效、低碳、节能、环保的方向前行。丽水的绿色消费,正通过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塑造着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新趋势引领新方向
选购电器时,消费者不仅关注品牌与功能,还会留意节能标识;下单外卖时,主动勾选“无需餐具”成为一种习惯;外出时,随身携带保温杯代替一次性纸杯……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正迅速渗透到生活的细枝末节,推动绿色消费从趋势走向常态。
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低碳环保产品不再只是少数人的选择,而是广泛的市场需求。在这场绿色消费的浪潮中,敏锐捕捉到这一信号的企业,正以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和绿色服务抢占先机,率先享受“绿色红利”。
作为国内电动两轮车领域的头部企业,爱玛科技集团敏锐意识到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于去年在青田投资建设了新厂区——丽水市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青田园区。去年11月,首条生产线投产,今年3月,第二条生产线也投入运营。
随着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出,青田爱玛“超级工厂”一开局便迎来了生产的高峰期。2条整车生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转,平均每4到5分钟就能下线1台电动自行车,日产量达到2000台,物流车每日进出厂区近600辆。爱玛丽水公司副总经理米震告诉记者,年底前,园区将开足10条生产线,年产电动自行车可达到90万台,预计实现年产值15亿元。
而在庆元,浙江三箭工贸有限公司早在几年前便开始探索绿色生产的新路径。公司自主研发的“竹材弯曲设备”将竹材从手工艺品拓展到批量生产,使竹制家具的生产成为可能。如今,竹制家具的系列产品,如曲竹布艺融合系列、竹藤编融合系列和“X”形竹衣篓等,已成为市场的明星产品。
这是丽水企业在绿色消费浪潮中实现自我跨越的缩影,也是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对绿色消费趋势的积极回应,促使企业通过创新驱动、技术突破和绿色生产满足市场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在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向发力下,绿色消费正从理念的高度一步步照进现实,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