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李杨
缙云“草根制造商”的突围实践,不仅为“双循环”战略烙下了微观注脚,也揭示了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企业生存法则。
在传统认知中,中国制造的优势往往被简单归结为“成本优势”,但缙云企业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乐尚科技以“超跑级品控”打造万元级电动滑板车,卒玛赛车用40余项专利构筑技术护城河。这些企业不再将关税视为单纯的“成本加减法”,而是以创新投入重新定义价值坐标。乐尚聘请F1赛车质量总监驻厂指导,实质是在用“技术溢价”对冲“关税成本”,将生产车间变为技术创新的实验室。这种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跃迁,正是突破贸易壁垒的核心密码。
面对剧烈的国际市场波动,缙云企业展现出惊人的战略弹性。金棒运动暂停越南布局转战俄罗斯,卒玛赛车借俄企退市窗口期抢占市场,乐尚科技则在中高端赛道另辟蹊径。这背后是两种全球化思维的博弈:被动接受“产业转移”的单向叙事,还是主动构建“多点开花”的网状生态?卒玛赛车通过签约俄罗斯赛车手实现本土化渗透,当赛车企业积极争取AEO认证打通贸易“快车道”时,企业正在将“市场多元化”升维为“供应链韧性工程”。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智慧,恰是对“逆全球化”最有力的回应。
在缙云的突围故事中,政府绝非旁观者。海关AEO认证辅导给企业当管家,外汇服务工作站为汇率风险装上“安全阀”,“政策组合拳”下的通关效率与融资成本优化,本质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系统性降低。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政企互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扶持”,而是基于专业分工的协同进化——政府搭建基础设施,企业专注价值创造。
真正的强者不是逃避冲击,而是从波动中获益。关税壁垒倒逼出乐尚的“超跑标准”、卒玛的“专利丛林”,外部压力反而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这些企业用行动证明,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绕开壁垒”,而是如何将壁垒转化为创新起跳的踏板。在风高浪急的全球贸易深海中,唯有锻造“深海巨轮”般的内生韧性,方能抵达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