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大地上,一场关于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正在续写新篇。
自2019年先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路以来,丽水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改革,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改革任务,不断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去年5月,丽水第二次入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开启机制改革2.0版的新探索。
岁月更迭,丽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始终没变。
此次再度入选试点,是对丽水前期经验可行性与有效性的充分肯定。从搭建“两山合作社”交易平台,到培育“山”系区域公共品牌,再到建立“两山金融”服务体系……随着“丽水模式”“丽水样板”不断涌现,丽水正从“先行试点”迈向“先验示范”。
眼下,丽水正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全面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演绎越来越多“好生态”滋生“好钱景”的生动故事。
项目引领
让山水资源“有价有市”
丽水的不少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但由于缺乏优质项目支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通道尚未打开。通过项目引领,这些乡村的生态潜力有望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的缙云县大洋镇便是其一。因囿于地理位置、缺乏优质项目支撑,当地一直难以实现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近年来,缙云谋划推动“三乡迸进·共同富裕”,进一步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启动了大洋生态价值实现示范项目,在项目区范围内实施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基地工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配套工程,并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平台。
其中,大洋镇至西溪坑村森林防火巡护道工程连接大洋镇至大洋山森林公园核心区,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配套工程的重要子项目,线路全长17.26公里。在项目路段,碎石等物资被整齐地堆放在路边。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坚守路基设计7.5米宽的“底线”,通过空间腾挪尽量把建设物资堆放在路基范围内,“一旦堆放超过路基设计范围,意味着要破坏植被,这就违背初心了。哪怕是交通通行慢一些、施工进度慢一点,我们也会坚持保护植被。”
在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许多涵洞造型各异,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方形的。大洋林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工程设计之初,他们就集思广益,充分考虑泄洪、动物通道等问题,因地制宜地调整方案,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据统计,在大洋山上短短4公里多的改建路段,就设置了近20处动物“生命通道”。
以大洋生态价值实现示范项目为支撑,新一轮生态产业发展正在谋篇布局。据悉,大洋镇全面梳理了辖区内各类景观、气候、文化、悬崖、古旧村落等生态产品135项,并通过GEP核算,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价值进行量化。不仅如此,大洋还腾出可建设用地1627亩,植入生物多样性体验、旅游接待服务、自然教育、康复养生等9大生态项目,为游客提供食宿、体验、科普、研学等系列生态服务,年引游客可达10.67万人次。
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向纵深推进,“好生态能蹚出‘新路子’”的理念越来越受认可。在丽水,不少乡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破解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难题。
莲都区黄村乡谋划了和美横山古村复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强化本地区林、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健本土水生、半水生植被育种保护机制,丰富地区生态资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预计年接待游客量逾6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50%以上。松阳则谋划了松阳东北部区块绿色发展项目,以观赏自然景观和开展森林康养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科普宣教、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等服务功能。
产业带动
生态产品迈向大市场
暮春时节,走进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伏叶村,只见梯田与溪流错落相映,成群飞鸟翩然而过,这远离尘嚣的田园景致,为村里的民宿“宿叶”带来了客流高峰。
在民宿入口的小黑板上,房价栏中的“生态产品价值”被着重标注。“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气都是‘有价’的。民宿定价中附加了生态产品价值后,客人都觉得新奇,小黑板一度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民宿管家告诉记者。
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道间探得发展先机,在此进程中,生态产品交易不断跨出政府内部的“小循环”,迈向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2年5月,庆元启动了荒野茶的保护和开发,并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经过资源调查,庆元发现荒野茶地1.05万亩,其中集中连片基地6000亩。
为了让荒野茶“重获新生”,庆元鼓励村集体统计流转抛荒的茶园和散落在山间的野茶,并将流转的成片荒野茶基地上线丽水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平台,让更多人到庆元承包经营荒野茶。目前,荒野茶的生产经营主体已超过20家。
其中,由庆元龙溪乡川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瘦金芽”牌荒野白茶一经上市,就得到了各路茶友的好评,目前产品已通过SGS国际权威机构的263项检测,并在香港拍卖到每公斤28万元的价格。从无人问津到“一叶千金”,庆元荒野茶的成功转型,正是丽水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途径的缩影。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素有“浙南林海”之称的龙泉拥有61万亩竹林资源,近年来当地积极引导竹木企业抢占“以竹代塑”新赛道,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助力竹产业转型升级。
为此,龙泉积极打造了“龙尚竹”区域公共品牌,由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带动龙泉竹木企业和电商平台共同发展。在去年年末的购物狂欢节活动中,“龙尚竹”天猫旗舰店的转角柜、小推车等竹木产品十分畅销,店铺产品交易超过1000件,销售额32万元。
近年来,丽水不断开拓创新产业化路径,全力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变革性实践,逐步搭建并完善供需结构清晰、规则明确的市场交易体系,积极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主体,组建“两山合作社”10家、“生态强村公司”173家,成为收储生态资源、链接社会资本、开发生态产品、推动生态富民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按照生态产品收储、交易、招商、服务“四统一”原则,丽水建立了浙江省首个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以“浙林碳汇”区域交易为实践,开展各类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交易。过去一年,全市共收储生态资源2123宗,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共完成交易1182宗,成交金额达48.86亿元。
金融改革
拓宽“生态变现”新通道
让好山好水好服务卖出“生态高价”——这是丽水探索创新“两山金融”服务体系解决生态产品融资“信用背书”的又一有力实践。
对于很多乡镇来说,生态强村公司主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但因为缺少实体抵押物,想获得贷款并不容易。现在,一本生态产品产权证书、一笔GEP贷款,成功解了一系列生态项目建设的资金之渴。
2020年10月,青田推出了全国首笔以生态产品总值GEP为质押物的“GEP贷”,青田县农商银行以祯埠镇GEP为依据,向祯埠生态强村公司发放了“GEP贷”500万元。当年,青田县GEP总量达到748亿元,总量居全市之首。
更多的金融创新故事正在上演。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丽水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生态信用制度,制定印发《丽水市生态信用行为正负面清单(试行)》《丽水市绿谷分(个人信用积分)管理办法(试行)》等4项制度,深化以生态信用为特色的信用体系建设。
云和县雾溪畲族乡在全市率先开始了生态信用评价和信用积分应用实践,发布“生态保护”“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生态信用正负面清单,以“正向加分、负向减分”方式对个人开展生态信用评价,形成生态信用积分。当地成立了“两山兑”门店,个人可凭生态信用积分到门店兑换油、盐、米等生活物品,使群众的生态保护行为获得实际收益,形成正向激励。在生态强村公司的支持下,门店还向农户收购手工制品、土特产等,用于兑换生态积分,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同时,丽水创新与生态信用相挂钩的“生态信用贷”等信贷服务,差异化赋值授信额度并给予相应的信贷利率优惠。截至2025年1月末,全市“生态信用贷”余额达到51.58亿元,“生态信用贷”还成功入选了“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基于生态信用体系,丽水相继推出了GEP未来收益权、取水权等15类“生态抵质押贷”,实现了生态产品可质押、可融资,初步解决了生态产品融资“抵押难”问题。
浙江龙泉万物生长水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饮用天然矿泉水企业,其产品“丽水山泉”一上市便引起市场热烈反响,产品铺市率和占有率不断扩大。此前,相关金融机构已贷款支持该企业年产10万吨矿泉水生产线项目建设,并做好持续跟踪服务。在了解到近期饮用水需求旺盛,企业存在备货资金缺口后,金融机构主动提出评估其取水源,根据水质给予差异化融资支持的建议。
在确保“取水权”价值稳定的基础上,相关金融机构与企业就“取水权”质押融资贷款开展“一对一”服务、“点对点”政策解读,通过以企业取水权证核定的年取水量及优质水质评估报告为参考,合理评估优质水质带来的产品溢价和企业收益的增长,通过以取水权证为质押增信,最终为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50万元。
改革破题,势如破竹。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未来,丽水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试点建设工作,重点在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实现、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生态产品认证和交易、生态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彰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版”的特色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