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瓯江特刊

一座古村的变与不变

  本报记者 徐子涵

  开启库川之行的时候,正值倒春寒,山风裹着凉意,径直往衣领深处钻。但在踏入村口的那一刻,我们立即被蒸腾的烟火气焐热了。

  库川的“算盘型”布局,是古人智慧与自然对话的结晶。穿村而过的溪流如算盘的横梁,桥为直柱,屋作算珠,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纹路上。朱氏宗祠的梁柱斑驳,却因稽勾古道的记忆而鲜活。站在这座始建于元代的祠堂中,仿佛能听见隋唐商队的马蹄声、明清戏班的锣鼓响。古道的石阶蜿蜒,曾是“日过千蹄”的繁华要冲,如今却成了游人寻访静谧的路径。时空错位间,古与今的对话悄然发生——那些被现代交通遗忘的角落,反而成了文化传承的沃土。

  “执锄可耕田,登台能唱戏”,库川人的双重身份令人惊叹。婺剧在这里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村民血液里的基因。文化礼堂管理员朱美群谈起祖辈们的戏班时,眼中闪烁的自豪,让人看到传统并非沉重的包袱,而是轻盈的翅膀。当年轻一代浓墨重彩地唱起《白蛇传》,古老曲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恰如村里那株百年古樟,岁岁枯荣,却始终苍翠。

  腊味市集的烟火气,是库川另一张生动的面孔。2024年的“带货村晚”,让深山里的笋干、腊肉与都市餐桌相连。村党支部书记朱皆效笑着算账:“三年前村集体收入只有5万元,如今已超50万元。”这背后,是文旅融合的巧思——古戏台成了舞台,老建筑变身民宿,甚至一条舞动的板龙,都能化作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村民们不再守着“绿水青山”叹息,而是学会用文化为山水赋值,让乡愁成为可触摸的消费体验。

  暮色中,红灯笼在马头墙下摇曳,晚风送来远处年轻戏曲爱好者的咿呀唱腔。库川的故事,是古老村庄在时代浪潮中的一次漂亮转身:它没有在“保护”与“发展”的二元对立中挣扎,而是将文化沉淀为发展的底色,让传统与现代共舞。离村时,我回头望见一弯新月挂在马头墙上,忽然明白——所谓乡村振兴,或许正是让每一块古砖都找到新生的意义,让每一段乡音都唱响未来的旋律。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11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7489.html 1 3 一座古村的变与不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