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用青春热忱 唤醒千年古堰

  本报记者 管丽芬

  采访《堰游记》主创团队,这群“90后”“00后”主创成员的热情与活力令人印象深刻。这支以莲都区文广旅体局干部为骨干的非专业团队,用一部以通济堰为主题的原创话剧,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他们不仅在舞台上重现了1500年前的水利智慧,更以当代青年的视角,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堰游记》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素材的创造性转化。非科班出身的主创团队从《丽水县志》等古籍中挖掘出詹南二司马筑堰、王禔发明水上立交、赵学老绘制水系图等历史片段,将文献记载的筑堰治水场景转化为富有戏剧张力的舞台场景。

  在表演形式上,主创团队展现出打破常规的勇气。360度环形舞台的运用,彻底打破了传统剧场的观演边界。当洪水声浪从四周涌来,当演员近距离演绎筑堰工匠的呐喊时,传统镜框式舞台的“第四堵墙”悄然消解,剧场化作一条流动的文化展示长廊。导演杨楠带领团队打造的沉浸式场景中,观众不再是旁观者,千年古堰的渠系脉络通过光影魔术触手可及。这种创新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遥远记载,而是通过多维度感官体验,真正走进现代人的情感世界。

  创作过程本身,更是对筑堰精神的当代阐释。面对专业壁垒,主创们开启了“极限创作模式”:15天内重构80%的剧本,排练厅的灯光常亮至深夜,导演对非职业演员进行“雕塑式打磨”,演员程萱烨为塑造贯穿全剧的“小画仙”角色,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将抽象的历史符号转化为灵动的艺术表达;团队从服装、道具甚至作揖等礼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还原历史质感。

  当古堰碑在谢幕灯光中浮现,那些在史书中沉睡的名字随着观众的掌声重新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当更多观众循着《堰游记》的余韵走进通济堰时,青年主创们在小剧场播下的文化火种,正悄然点燃更多人守护文明根脉的热情。

  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当青春的热忱与古老的文明碰撞,沉睡的历史便在新时代中绽放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这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不是简单的复刻与守护,而是让历史的智慧滋养当下的生活,让今日的奋斗成为未来的文明注脚。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11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7474.html 1 3 用青春热忱 唤醒千年古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