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剧本创作:

  在历史碎片中“打捞”故事

  《堰游记》的创作之旅并不轻松。

  主创团队成员是7名年轻的莲都区文广旅体局干部。从2024年10月起,这群非专业编剧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和资料中,从泛黄的《丽水县志》《通济堰志》等文献古籍中挖掘线索,将零散的记载巧妙地接续成连贯的戏剧脉络。

  主创者潘樨坦言,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回顾史实,更要赋予故事扣人心弦的戏剧张力。大家在堆积如山的史料中摸索探寻,重现尘封已久的历史生活细节,考究到演员作揖的手势都不容出错。然而,当剧本初稿完成时,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2024年12月,《堰游记》确定以小剧场形式在万象街道文昌里文化驿站首演,邀请了丽水市戏剧曲艺家协会理事杨楠执导排练。面对风格迥异的四幕戏,杨楠形容“就像四块拼图”,因为每个编剧都有独特的呈现方式和风格,剧幕衔接也不够流畅,改编任务困难重重。

  尽管有着丰富的导演经验,但面对这部必须在半个月内搬上舞台的话剧,杨楠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一边改剧本一边排练。”为了赶上首演,他与编剧团队开启了“抢救式创作”,莲都区文化馆的会议室成了临时战场,剧本的每一幕都经历了重构与反复推敲,尤其是第三幕的改编,几乎推翻了之前所有的构思。原本繁杂的角色和情节,被简化成了一个生动的水系图绘制过程,赵学老与随从的幽默式对话,将历史的沉重与戏剧的张力完美结合,仿佛一道清泉,喷薄而出,瞬间让整个舞台生动起来。

  财务专业出身的主创者梁超悦,接下了“守堰·代代传承”篇章的剧本创作。事后,她坦言“万万没想到这么难”。特别是在描写范成大制定《通济堰规》的篇章时,史料琐碎无章,要转化为充满人物情感与冲突的故事,几乎是无解的难题。然而,正是这种挑战,让她体会到了创作的真正意义。她与团队一同熬过了无数个日夜,直到剧本的每一行每一字都开始散发出历史的温度。

  “短短十多天里,原剧本中80%的内容被重新改编。”主创熊小慧的笑容中透着自豪。那段熬夜的日子,成了她最难忘的记忆。当《堰游记》终于顺利演出时,所有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站在舞台上,眼看着历经沧桑的故事在观众面前鲜活起来,那一刻,主创团队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了最深的喜悦与骄傲。

  刻苦排练:

  非专业演员的热忱与坚持

  “这里的走位调整一下,情绪要更饱满,我们再来一次……”在莲都区文化馆排练室内,杨楠的声音坚定有力。在他的指导下,演员们紧锣密鼓地排练着《堰游记》。每一次走位、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力臻完美。

  除个别专业演员外,参演者大多是戏剧爱好者和文化干部。小剧场的近距离表演空间,对这些非专业演员而言是巨大的考验。从第一句台词到最后的谢幕,全程必须连贯流畅,只要台词稍有卡顿,或情绪稍微流露不及,观众的注意力便会迅速被拉离,沉浸感瞬间消失。

  于是,杨楠更像是一位雕塑家,耐心地雕刻每一位演员的动作与情感,从最基础的表演训练入手,每天重复发声、肢体动作、表情管理等方面的专项练习,让大家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从生疏到自然,从紧张到流畅。

  对“00后”程萱烨而言,这场排练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修行。她饰演的“小画仙”是剧本的灵魂人物,承载着串联四幕故事的重任。她深知肩上的分量,也清楚地知道,要让这个角色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必须让每一份情感都渗透到细节中。她并非科班出身,接到这个角色时,内心的紧张不安几乎让她喘不过气来。

  在杨楠的悉心指导下,程萱烨逐渐解开紧绷的心结,从语气、神态到动作逐一调整,仔细感知角色的内心波动。在那片昏黄的灯光下,她的每一场练习都仿佛是在与角色对话,不断琢磨直到身心与之契合。在一幕又一幕的打磨中,她的表演开始绽放光彩,“小画仙”成了整部剧中最闪耀的角色。

  与此同时,李景丽也迎来了挑战。作为莲都区文化馆的文化员,她在《堰游记》中饰演一位农妇,平凡而真实的角色,却同样承载着剧本的重任。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李景丽深入乡村观察农妇的言谈举止,揣摩她们的情感气质,最终通过细腻的表演,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却坚韧不拔的“普通人”。

  小剧场表演:

  以创意突破传统演出形式

  “《堰游记》以小剧场形式演出,是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杨楠告诉记者,演出场地设在一个小型多功能空间,采用独特的360度环形舞台设计,观众席被巧妙地嵌入舞台中央,与演员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到极致,“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观演关系”。

  为了让这段历史在舞台上栩栩如生,主创团队将心血倾注于每一个细节。从服装到道具,每一件物品、每一幕场景都力求完美。尽管现场空间有限,原计划要装10盏灯,最终只装了2盏,这个意外的限制反倒激发了舞美老师程凯的创造力。他通过灯光设计,将整个场地渐渐笼罩在幽暗之中,只有几束追光聚焦在关键场景,将观众带入了一种神秘且引人入胜的氛围。借助屏风隔断,配合缥缈的烟雾特效,让观众仿若置身梦境。

  经过半个月的紧张排练,《堰游记》迎来了首演。当晚,60余名观众怀着好奇与期待就座。演员们在观众席间自如穿梭,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拉开帷幕。

  在“小画仙”的引领下,观众被带入了千年历史漩涡,目睹詹南二司马筑堰受阻时的焦虑,见证王褆发明水上立交桥时的狂喜。当洪水场景生动呈现时,演员们在“洪水中”奋力挣扎,观众们不自觉地前倾,身体与剧中的情境紧密相连,发出阵阵惊呼;当松木在工匠们肩头颤动,建坝的艰难过程一一展开,观众仿佛也成了那一代代工匠中的一员,不由自主地涌起伸出援手的冲动。

  突破常规的沉浸式表演,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实在是太震撼了。”市民尚女士激动地说,看到演员们从舞台上走下来,戏剧几乎近在眼前,带给她一种从未有过的真实感。而观众纪宇婷则对舞台布局赞叹不已:“这种结合声光影的表现方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即使此前我对通济堰并不熟悉,依然能够感受到剧中的深情与力量。”

  “《堰游记》的成功演出,是古堰画乡文化赋能项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莲都区文广旅体局文艺科主要负责人颜妍说,通过与众不同的舞台呈现,通济堰的历史文化得以全新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智慧与力量,也缔造了“以戏为媒,让历史活起来”的创新范式。

  谢幕时,灯光缓缓聚焦到《通济堰规》的幕布,随着10位历史人物的简介幕布也依次落下,这场60分钟的时空之旅,已悄然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地域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可能。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11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7472.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