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陈炜芬
这是景宁畲族自治县最富诗意的时节。
暮春三月,浙西南山间的乌桕树抽出新芽,畲家阿婆挎着竹篓采摘嫩叶,青碧的汁水染绿了掌心。乌米饭的清香在畲寨间萦绕,山歌声穿透晨雾,那些蛰伏在《高皇歌》里的文化基因,正在新时代破茧成蝶。
在丽水景宁,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已连续举办18届,年均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每年“三月三”,畲族人敲起畲族立鼓,身着凤凰彩装,手捧畲族火种,用歌舞演绎着农耕、盘歌、彩带编织、婚嫁等畲族生活场景。它好比“历史刻录机”,记录着畲族的演进历程和历史脉络,维系着一个民族的情感和精神血脉,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如今,当乌米饭的墨色在瓷碗中晕染,畲族儿女咀嚼的不再是历史的苦涩,而是文化传承的甘饴。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景宁,这种文化自觉已化作生动实践。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蓝仙兰创办畲语畲歌传承工作室,让畲音一传十,十传百;建立文化艺术团,村民自导自演,让艺术永远扎根在百姓心间;将畲族婚嫁仪式搬上舞台,让游客在“拦路迎亲”“长夜对歌”中触摸活态的文化基因……正如畲谚所言“老根发新枝,越活越精神”,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恰在于这种创造性的转化。
暮色四合时,惠明寺村的老茶树下依然围坐着对歌的人群,畲家姑娘们的银饰上,叮咚作响如星子坠落。这些传承千年的仪式,如同古老的密码,守护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原乡。当乌米饭的清香飘向更远的山外,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节日的欢腾,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穿过细雨浸润的茶山,我看见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样态:在代际传递的文明里,在土地生长的智慧中,当春风再次唤醒山野的乌稔树,那些蛰伏的文化基因,终将在新的年轮里抽芽吐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