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瓯江特刊

  一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蓝仙兰的名字赫然在列,代表性项目是畲族“三月三”。

  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东弄村,畲族文化浸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蓝仙兰的母亲是村里颇有名气的“赤娘”(畲族婚嫁中,代表新娘方对歌的女歌手),不识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却能唱一整夜山歌,一句都不重复。

  蓝仙兰是听着母亲动听的歌声长大的。

  即兴演唱的山歌,不知不觉将她带入畲族山歌千年的调式里。8岁那年,她开始跟着母亲学唱,“什么都唱,全是有感而发。”沾着泥土芬芳的歌词,随着稚嫩的畲语童音洒向苍翠群山。

  晨雾里,蓝仙兰的歌声总比朝阳更早叩响山门。

  蓝家祖辈传下五六本畲族山歌手抄本,“任何一本,年纪都比我大”。第一次看见这些泛黄的纸张时,她如获至宝,兴奋得直拍手。为了记歌词,刚上小学的她时常缠着邻居爷爷教自己认字。昏暗的煤油灯下,一字一句读歌词的情景,她至今历历在目。

  1984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正式设立。次年春天,蓝仙兰跟随母亲参加畲族“三月三”活动。身着凤凰装,头戴凤冠,21岁的蓝仙兰在表演中对“三月三”有了更具象的感受:它像畲家人日常的一部分,唱山歌、织彩带、做乌米饭……这些传统习俗,如同多彩的丝线,编织着畲族百姓的生活。

  从此,蓝仙兰便与畲族“三月三”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三月三”活动,她一场不落。参加的方式不尽相同,有时是登台唱山歌,有时是现场织彩带。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歌传知,劳作时唱,生活中唱,人人如此,代代如是。在蓝仙兰的记忆中,外婆的歌声诉说着旧社会的苦难,每一个音阶,仿佛都泣诉着生活的艰辛;妈妈的歌里,充满了对辛勤劳动的赞美,旋律中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而她,选择用自己的视角,创作属于新时代的畲歌。“又是一年三月三,山歌从早唱到晚。欢迎客人来景宁,惠明茶歌传四方。”蓝仙兰十多年前创作的山歌,一直传唱至今。

  她的歌声“尾韵悠长,萦绕竹梢”,一次次唤醒沉睡的山谷,迎接东升的旭日。

  二

  蓝仙兰的歌声被更多人熟知,是在2006年。

  这一年,景宁举行首届“移动杯”畲族山歌比赛。凭借清脆嘹亮、婉转动听的歌声,她一举夺得一等奖。从那以后,“东弄村的蓝仙兰很会唱山歌”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人慕名赶往村里,想一饱耳福。而更多的人,想跟着她学唱山歌。蓝仙兰满心欢喜,来者不拒。

  很快,一个现实情况让她犯了难。

  登门的人一拨又一拨,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十人,最多一次,家里聚集了80多人。“家里挤不进,就站门口,门口站不下,只能站在路边。”这种情景,让她心里乱成一团麻,内疚家中没有一个像样的招待空间。

  2014年,她在家中一楼立起一块板壁,一边当工作室,另一边当饭堂。在家人的支持下,她从县城买回3张小方桌、几十张凳子。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她又花了上万元买回一套音响。看着光秃秃的墙面,她的脑子里蹦出了新想法:整理出一些和畲族文化相关的图文,逐张贴上去。

  从此,东弄新村36号有了一间蓝仙兰畲语畲歌传承工作室,“教大家唱歌,不收一分钱”。

  也是在这一年,她成为畲族“三月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采访当天,在工作室的白板上,写着一首《敬茶歌》:“山水悠悠我畲乡,畲乡是个好地方。也有山林和竹海,山水清清泡茶汤。”从短短28个字里,我们已然感受到山歌传递的美好光景:漫山遍野的茶园里,惠明茶色泽隐翠,清香馥郁,引人陶醉其中。桌上放着一本《学员签到册》,翻阅后发现,学员有笔迹稚嫩的孩童,也有字迹娟秀的大学生,距离最近的是丽水学院,再远些是杭州师范学院、南京大学,更远的还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在这里,他们学讲畲语,学唱畲歌,见证畲族文化。

  这些年里,从景宁大均风景区,到封金山景区、东弄畲家田园综合体,都留下了蓝仙兰的歌声。“有游客我就唱,最多的一天唱了13场哩。”蓝仙兰的话语里,透着满满的成就感,即便最初时,唱一场只有10元报酬,“只要大家爱听,我就唱”,她乐此不疲。

  三

  在经年累月的传承中,一个“创”字在蓝仙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1年,东弄村成立文化艺术团,蓝仙兰任团长,也是创建者。团员最大的六十多岁,最小的刚上幼儿园。

  有了艺术团,还得有亮相的节目。村民们白天下地干活、进城上班,晚上回到村里,聚集在会议室排练节目。为了展示畲族民风民俗,只上过初中的蓝仙兰绞尽脑汁,创作编排了一系列有着浓郁畲族特色的文化作品:《农耕》生动地展现了畲族人民勤劳质朴的生活场景,那田间劳作的身影、丰收时的喜悦,都被她用艺术的语言呈现出来;《彩带情思》将畲族彩带编织这一传统技艺与情感故事相结合,每条彩带仿佛都在诉说一段往事;《婚嫁》在一袭嫁衣、十里红妆中,将畲族独特的婚嫁迎亲习俗演绎得浪漫喜庆……“《农耕》我们演了十几年,到现在还是我们团的代表性节目呢!”

  她坚持认为,非遗传承,要多在孩子身上下功夫。这些年里,她多次受邀前往景宁当地的中小学教授畲语畲歌。在景宁职业高级中学,她一学期上了七十多节课;在红星小学,一教就是五六年。课堂上,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投入的热情,她感受到了。

  2017年,蓝仙兰入选畲族“三月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蓝仙兰心里清楚得很,非遗传承不能仅依靠自己一个人,还需要培养一批后备人才。为此,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先后带出的25个徒弟,人人都能独立参加各类展示展演活动。

  在带徒过程中,蓝仙兰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授,更重视对年轻人文化素养的培养,总结出一套“三境”教学法:初学时如“春笋破土”,要打下扎实的语言根基;进阶时如“凤凰梳羽”,需精研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成熟期则要像“古木盘根”,将技艺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

  蓝仙兰从事畲族“三月三”活动四十余年,参与相关活动近2000场次,包括18场国家级、省级大型文化宣传和展演活动。在刚刚落幕的“三月三”活动中,她和两个徒弟在凤凰古镇架起彩带架,为宾客们展示畲族传统的彩带编织技艺。丝线在众人的目光中,泛着贝珠般的光泽。

  暮色中的蓝仙兰畲语畲歌传承馆,常亮着橘色暖光。清明时节,蓝仙兰笑着往杯里添了一撮新采的茶叶。水汽升腾间,数十载光阴在玻璃窗上凝结成雾,映出畲乡永不褪色的春天。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11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7458.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