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两年治理酸化耕地8万余亩——

土壤治“酸”,缙云何以“开良方”

  本报记者 曾翠 汪峰立

  通讯员 夏霞

  春日的田野,生机盎然。昨日,缙云县东方镇1000亩集中连片酸化耕地综合治理区,装有土壤调理剂的无人机振动着“翅膀”高效作业,盘旋在农田上空下了一场给土壤治“酸”的“及时雨”。

  作为全国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缙云探索酸性土壤改良技术,打出系列“降酸培肥”组合拳,两年来共实施酸化耕地治理面积8.606万亩,变昔日“瘦土”为“肥田”,有效提高了耕地亩产。

  49岁的王杰峰是缙云县新建镇和源村的种粮大户,这几天,他忙着育早稻秧苗。早在2008年,王杰峰就成立了缙云县圣恩水稻专业合作社,2013年又成立了家庭农场,扩大规模流转了1400亩耕地种植水稻、小麦。“肥越施越多,地却感觉不是那么好种。”王杰峰纳闷了,“这到底是啥原因?”后来,缙云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专家告诉他,问题出在酸化耕地。

  何谓酸化?简而言之,就是土壤pH值降低。“酸化耕地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当酸化达到一定程度,会加剧土壤肥力退化、生态功能衰减等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缙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远青直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而缙云县共有耕地面积26.196万亩,pH值5.5以下的酸性耕地面积23.97万亩,耕地土壤“酸、瘦”复合问题突出。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缙云县申报成为首批治理重点县。

  土壤治“酸”并非一蹴而就。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缙云县以2023—2025年为期,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降酸、阻酸、控酸”为核心,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该县建立了95个酸化耕地效果监测点和21个长期定位试验点,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实施,累计采集了4500多份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构建起覆盖全域的耕地质量数据库。

  缙云县土肥植保能源站站长吕勇杰介绍,针对不同酸化程度的耕地,缙云大力推行“稻芥”“稻麦”轮作等水旱轮作模式,使用杀虫灯等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化肥施用次数,同时推广商品有机肥,鼓励冬闲田种植绿肥,支持秸秆科学还田,2024年在项目实施区内推广有机肥、农家肥等5500余吨,补助种植紫云英等绿肥1000余亩,秸秆还田面积达8万余亩。(下转第七版)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09 两年治理酸化耕地8万余亩——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7281.html 1 3 土壤治“酸”,缙云何以“开良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