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潇 汪峰立 通讯员 王卓萃 胡珊珊 叶高成)昨日,缙云县大源镇龙辕黄茶基地迎来采茶季,茂盛的茶树间,传感器与高清摄像头错落分布,这些监测设备能够自动将数据传回茶园智能监测系统内,基地管理人员只需观察显示屏上的数据,就能轻松知晓当前茶园的整体状况,对茶园进行高效管护。
龙辕黄茶基地位于缙云海拔600至850米的高山之上,群山环抱,丰沛的水汽使得这里种植出的黄茶芽叶肥嫩,香浓味醇。但高山地区气候多变,对于娇嫩的黄茶而言,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现在有了这个智能化系统,我们每天都能监测天气、风力还有土壤的湿度,采茶也能得到数据支撑,大家的工作轻松了不少。”浙江龙辕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国杨说。
在大源镇的茶叶加工车间,一条全自动数字化扁形黄茶生产流水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鲜叶理条、压扁、干燥、色选等工序实现全程自动化,通过数字化控制系统与可视化生产管理平台的协同运作,生产中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参数被精准调控。
“目前茶叶加工流水线是全智能化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判断茶叶的口感,保留其加工工艺的流程,接下来都按照这个设定数据加工,茶叶的品控就有了保障。”该镇茶叶生产车间技术负责人蔡鹏飞说。
据悉,在大源镇的茶山之上,占地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中心目前正加速成型,将重点引进两条全自动数字化扁形茶精制流水线及一条智能化凤形茶生产线。项目建成后,日处理鲜叶能力可达2万斤,年加工量预计突破500万斤。
近年来,通过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缙云县已建成7个数字化茶园,实现黄茶生产管理全程智能化、数字化监控及清洁化连续加工。依托智慧茶园管护体系与现代化加工中心深度融合,当地形成“联农带农富农”新模式,核心黄茶产品单价达2万元/斤。龙头企业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和技术指导,带动农户建立统一种植管理、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加工的“三统一”标准化生产体系,辐射大源周边乡镇发展茶叶种植2000余亩,亩均效益提升超30%,有力推动山区茶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