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文明祭扫在“心”不在“形”

  “清明思上塚,昨夜梦还家。”又是一年清明节,这个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每逢此时,家家户户都会依照传统习俗,前往祖坟或烈士陵园祭扫追思。在这个“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时刻,生态环保、文明节俭的祭祀方式应成为全民共识。

  我们为何祭祀祖先与先烈?这既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又是现代人心灵慰藉的通道。人们在逝去的祖先面前跪拜叩首、祭扫缅怀,使孝亲敬祖的道德伦理代际传承。通过与先祖跨越生死的情感对话,唤醒家族责任感和归属感,找回在尘世摸爬滚打的信心与力量。而祭扫革命先烈,更是对家国情怀的升华,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繁荣与和平。清明节,是一个链接过去和现在、缅怀与新生的节日,也是一个提醒我们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的节日。

  虽然近年来文明祭扫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每年各地也纷纷发出文明祭祀倡议,但因不文明祭扫引发的火灾事故仍屡屡发生,还有一些墓区祭扫后遗留的大量塑料祭品破坏了生态环境。就在前几天,北京朝阳区一女子路边祭祀,纸钱残火引发火灾,造成7辆机动车烧毁,该事件再一次敲响警钟。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训诫“祭如在”就已道出了祭祀的精神内核:关键在于内心的诚敬,而非外在的排场,文明祭扫在“心”不在于“形”。

  “清明”二字,原本就蕴含着对清净明洁的追求,“天人合一”的智慧。古人焚香烧纸、燃放鞭炮,源于农耕时代对自然的朴素认知,在今天,若不顾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固守旧习,则是对先人智慧的亵渎、文化传承的背离。移风易俗、文明祭祀才是对传统信仰的坚守与传承,对未来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应以简约庄重、文明安全、低碳环保的方式表达对先人和英烈的思念与感恩。献一束鲜花、植一株绿植、敬一杯清酒、写一篇家书,线上“云祭扫”、家庭追思会……只要心意诚敬,都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更重要的是,“祭之丰不如养之厚”,再隆重的祭祀也比不上生前的陪伴,工作再忙碌也要“常回家看看”,将对逝者的缅怀,转化为对生者的关爱,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当我们以环保的方式祭扫,是在守护先人长眠的青山绿水;当我们以创意表达哀思,是在丰富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当我们将个体记忆融入集体文明,是在构建更有韧性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清明,让我们以文明为香,以真情为祭,在慎终追远的同时,为未来留下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世界。

  (王秋蕊)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04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7107.html 1 3 文明祭扫在“心”不在“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