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水绿谷信息产业园的玻璃幕墙下,浙江名客智能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经常上演这样一幕——50岁的“学院派”创始人郭强俯身调试设备,他的身旁簇拥着一群平均年龄为30岁的研发骨干。
这支“老将带新兵”的团队,正迸发出澎湃的创新活力——郭强带着10余年的科研沉淀,将“AI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的技术基因注入快递分拣赛道;“90后”工程师们则以算法为刃,在快递物流面单识别、精确定位控制系统的战场上撕开突破口。
如今,他们研发的智能快递分拣系统已在丽水迈出关键一步。
科研产业化遇“知音”
2021年,山东济南的一间实验室里,工学博士郭强的眼神,久久地停留在满墙的专利证书上,陷入了沉思。
过去的十余年间,他和自己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在“机器视觉与智能计算”创新应用领域不断探索。尽管成果丰硕,却因高昂的落地成本屡屡碰壁。比如2010年,他主导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发,耗时两年半攻克进口设备的技术壁垒,却因成果转化困难,仅停留在纸面设计阶段。
此后,他还涉足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每一次都满怀希望,却又一次次铩羽而归。“技术若不能服务社会,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郭强的话语中,满是对从前的不甘与无奈。
彼时,一个来自丽水的电话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郭总,丽水对科技企业扶持力度很大,您要不要来看看?”这一通电话不仅改变了郭强的创业轨迹,也为丽水种下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在这之前,2018年,一次偶然的快递分拣中心考察,为郭强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方向。凌晨5时的仓库里,灯光昏黄,分拣员们不停地弯腰,从面前皮带线上成堆快件中拣选出归属各自配送区域的包裹。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使得分拣错误率不断上升、工作效率不断降低。看到这一幕并联想到自己团队所掌握的新技术,郭强决定以此应用场景为突破口,将“机器视觉与智能计算”应用于物流分拣。
回到实验室后,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研发工作中,耗时三年设计出一套智能快递自动分拣系统,却在试点应用时遭遇合作方的临时抬价,合作濒临破裂。
转机出现在2021年。丽水“绿谷精英”创业项目向郭强发出邀请,这座浙西南山城正全力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考察当日,丽水产业投资公司负责人的一句话令他动容:“我的办公室可以先借给你们用,研发绝不能停。”
尽管丽水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占优势,但这份十足的诚意让郭强决定在这里试一试。于是,他选择在丽水绿谷信息产业园安营扎寨,“拎包入住”的优厚待遇,让他能够迅速开启研发工作。没过多久,在设备生产环节,丽水又展现出了强大的支持力度,协调出数千平米的厂房,并且一站式解决了环保评估等难题,助力项目顺利实现产业化。
“软硬兼施”的技术革命
丽水对企业创新的托举,远不止于政策红利,更渗透在产业赋能的肌理之中。
当名客智能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时,丽水产投公司又组建专班驻场攻坚,历时45天梳理出87项技术指标佐证材料,将原本需企业自行摸索的申报流程转化为“政府陪跑”的双向奔赴。
在丽水的全方位支持下,短短3年间,名客智能从一家临时借址的初创企业,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如今,专利墙上的20余项证书,有半数以上都打上了“丽水智造”的烙印。
在名客智能办公室的墙上,一个电子大屏实时播放着全国多家快递公司自动分拣的画面。
在江苏徐州的场地上,一条百米长的智能分拣线正以每秒近2米的速度疾驰。包裹如溪流般掠过传送带,高清工业相机在40毫秒内完成面单解析,分拣模组在对应位置准确地将快递投入对应格口。这项精确到毫秒的技术,藏着1000多个日夜的攻坚秘辛。
这行云流水的分拣线条看似简单,里面却暗藏玄机。快递面单的条码、段码和名址是快递的身份证,它对应的是配送区域与具体派送人员,要进行分拣必须首先识别对应的信息。当前,条码识别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是识别条码需实时联网各家快递企业总部数据库,这对很多基层网点而言,是笔不小的支出。而郭强团队研发的识别技术,可以对段码和名址进行精准识别,从而实现不连接总部数据库的离线式分拣,这能为企业砍掉前期10余万元的软硬件投入。
在这个过程中,分拣机的“神经中枢”曾是最大瓶颈。传统系统依赖进口的PLC控制器,单套成本数万元,而且出现过国外厂商坐地起价的事件。郭强决定自行研发,通过软件控制系统来替代这套硬件控制系统。于是,团队凭借20余年工业控制系统开发经验,把PLC控制器的功能编码成自主可控的软件系统。
据介绍,2022年冬,这套系统通过中国邮政的“双十一”大考——分拣效率大幅提升,快递收容率大幅下降,使用该系统的省会城市济南,在2023年从未出现一次“快递爆仓”。如今,从岭南到东北,11个省份的100多个邮政或商业快递分拣中心或网点已植入这颗“丽水大脑”,年均处理包裹量突破10亿件。
尽管产业化征途尚处半山腰,但名客智能的12人核心团队已构筑起“铁三角”作战体系:市场拓展组深耕长三角快递枢纽,技术攻坚组在实验室迭代算法架构,硬件工程师则伏案做电路设计至星斗满天。直到今天,这场始于实验室的技术革命,还在不断发出创新的鸣响。
共建“县域物流大脑”
“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勾勒出了乡村振兴的物流命脉,而快递网络的神经末梢能否深入广袤乡土,正是这场变革的关键。2024年春天,当郭强站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山坳里眺望远方时,他决定将名客智能的“科技火种”播撒进这一时代命题。
破局之道,是与丽水产投公司共建一座智慧物流园。这个“县域物流大脑”,不仅承载着破解快递企业进出港自动化和智能化困局的使命,更肩负着打通农产品“出山最后一公里”的重任。
一直以来,农产品“出山”之困,卡在了“出村”与“出城”两道关卡。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下,偏远山村的农产品犹如散落深山的璞玉,往往因物流动脉梗阻而“藏在深山人未识”。首程“出村”已属不易,若想跨越山系屏障抵达城市,更要面对冷链断链、配送成本叠加的层层考验。
在郭强设计的智慧物流园架构中,“共享分拣中枢”被定位为城乡物流的“数字立交桥”。该中枢通过“统仓共配+云仓”模式重构物流生态。在引入智能分拣系统形成效率革命的基础上,以算法统一调度快递的“存拣配”,在乡镇、村域实现“工业品下行、山货上行”的双向高效通道。
在郭强的实验室里,另一场与之相辅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孕育。实验台上陈列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保鲜袋、保温箱。这些看似朴素的容器,是由微纳米级高阻隔材料制成的,可以让生鲜产品在运输途中实现更长时间的保鲜和保温。更具突破性的是冷链大数据驾驶舱的研发,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冷库内和运输过程中的农产品鲜度数据,在源头和流通过程中全面不断链地管控农产品的品质。
不久前,再次踏上景宁的土地,郭强驻足于物流园规划用地,目光穿透薄雾投向层叠山峦。他随手勾勒出更远的未来图景,计划与无人车、无人机企业合作,用更高效的物流大数据反哺农业生产端。“我们送的不仅是包裹,更是城乡融合的机遇。”
山城的晨曦中,技术革新与政企合力将推动每一份期待准时抵达,而那些曾困守深山的美好滋味,亦将在大数据和AI智能的滋养下,化作城市餐桌上的惊喜,让每一次开箱都蕴含着“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