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世界上著名的迁徙民系之一。近代著名的外交家、爱国诗人黄遵宪在《己亥杂诗》中写道:“筚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客家人的祖先主要来自中原地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在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诸多因素,他们被迫离开故土,向南方迁移。为了与当地原住民相区别,这些南迁的汉人被称为“客家”,“客”字体现了他们作为外来者的身份。
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研究奠基人罗香林提出客家“五次大迁徙”说,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和播散,始于两晋之交,完成于清末,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前三次大迁徙中,大批包含衣冠士族在内的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南迁至赣闽粤交界一带定居;明末清初,南迁中原先民的后裔——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部分转迁四川、湖南、粤西、海南岛、台湾等地;清末,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地区数以万计的普通百姓背井离乡到南洋各地打工谋生,他们通过汕头、香港等港口漂洋过海,到达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这便是客家的第五次大迁徙。
在客家人的迁徙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也因此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具有了面向全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