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子涵
在松阳,每逢腊八节免费赠粥、元旦送温暖进敬老院,人们总能看到一个身材高大、脸上带笑的小伙子身穿红马甲穿梭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徐浩前。
出生于1994年的徐浩前,本应走上高薪、体面的工作岗位。他大学时选择的资产评估专业,在当时非常热门,几乎意味着“稳定的职业生涯”。但一场偶然的志愿服务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是大学暑期,徐浩前跟随父亲参与了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他走访了几户孤寡老人,看到他们吃着剩饭、寂寞而无助的模样,心中涌起无法抑制的情感。他突然意识到,身为年轻人,有责任去做点什么。在那一刻,他下定决心回到家乡,为这些老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他的女友,温州姑娘王佩佩非常支持他的决定。两人共同商定,在松阳用爱心和行动为这个社会增添温暖。
2016年11月,徐浩前与王佩佩结婚的同时,也开启了他们共同的事业——与松阳的民政部门、城东社区签订协议,筹建一家带有公益性质的食堂。不到3个月,“福寿园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开业,面向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开放,每餐仅收费1至4元,90岁以上的老人则完全免费。
对徐浩前来说,这个食堂不仅是公益项目,更是他为孤寡老人提供关爱和陪伴的起点。徐浩前的父亲也加入其中,三个人成了“福寿园”的“全能主力”:父亲徐长缨负责采购,凭着多年的经验挑选最新鲜实惠的食材;王佩佩细心操持厨房,确保米饭浸泡得刚刚好,既软糯又适口;而徐浩前则变身“打菜小哥”,亲自为老人盛菜、添饭。
“菜单不固定,老人的口味,我们都尽量照顾。”夫妻俩在食堂的墙上挂了一本意见簿,老人可以随时写下自己喜欢的菜品或改进建议。程爷爷喜欢豆制品,那菜单上就会有“芹菜炒豆腐干”;李奶奶偏好素食,南瓜、西葫芦就成了常见的菜肴;魏大伯最爱吃面,每周三下午的鸡蛋肉丝面总是让他赞不绝口……
每年每月农历初九,夫妻俩还会和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一起庆祝,并送上特制的生日蛋糕。对他们来说,“每一位老人都值得被尊重、被关爱。”
然而,徐浩前的公益事业并没有止步于此。随着公益行动的深入,他发现,孤寡老人并非集中在城区,还有许多偏远山区的老人生活困顿,尤其是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连吃一顿新鲜热饭菜都成了奢望。
2022年,徐浩前发起了“流动助餐”项目,为偏远山区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解决他们的就餐难题。一年后,他又推出了“山区夕阳红”送餐项目,覆盖13个行政村,至今已累计提供近88万次的送餐服务。
送餐不仅是提供一顿饭,更是一场关怀和陪伴的行动。徐浩前走访老人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哪位老人腿脚不便,哪位老人的家中需要清理卫生,甚至每位老人的“微心愿”都被他牢牢记在心里。
“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心理上的陪伴和关怀。”这成为了徐浩前服务老人的宗旨。在他的帮助下,46户失独家庭得到了关爱,走出了痛失亲人的阴影。自项目开展以来,累计上门服务8762人次,服务时长高达27288小时,并捐赠物资超过16万元。
在公益之路上,王佩佩始终与徐浩前并肩前行。无论是食堂初创的艰难,还是项目运营面临亏损,她从不抱怨。每天早早起床,备菜、淘米,始终默默承担着家庭的重担。甚至在最困难的时期,她也安慰丈夫:“亏钱不可怕,可怕的是辜负了老人的期待。”
那段日子里,食堂的盈利几乎无法维持运营,夫妻俩试图通过经营早餐和夜宵来弥补亏损,但5元一份的饺子收入微薄,未卖完的包子成了全家人的三餐主食。“看到包子就想反胃,真的。” 王佩佩笑着回忆道。
但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也从未想过放弃。渐渐地,“福寿园”赢得了口碑,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单位与他们合作,稳定的收入让亏损逐渐收窄。当地政府对运营满一年以上的公益项目提供补贴,食堂的运营终于步入正轨。
徐浩前和王佩佩的故事,不仅是创业者的奋斗历程,更是当代青年责任与担当的生动写照。他们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却充满意义的公益之路,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照亮了“银发族”的世界。
正如徐浩前所说:“关怀与陪伴,才是给老人最温暖的供养。”在他们的努力下,公益的火种正在不断扩散,照亮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