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子涵/文 陈炜/图
在青田这个依山傍水的侨乡,异国打工者的牵挂,跨越山海,落在一群特殊的孩子和老人身上——他们被称为“侨留守儿童”和“侨留守老人”。
对他们而言,夏双静的名字并不陌生。孩子们叫她“夏妈妈”,老人们唤她“好闺女”。在公益的道路上,夏双静走了整整20年,留下了一串温暖的脚印。
2002年,夏双静还是一名普通的幼教老师。那时的她,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将在公益道路上走得如此之远。
课堂里的孩子,有的来自亲情缺失家庭,有的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站在讲台上,夏双静看到了这些孩子眼底的孤独,意识到“陪伴”二字的重量。
于是,她在课余时间陪伴这些孩子,用最简单的方式填补亲情的缺口,给他们讲故事,带他们做手工,甚至只是安静地坐着,听他们诉说。她慢慢发现,教育的意义不只是教书,更是点燃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
2005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教师岗位,全身心投入公益,认定这是一条值得走的路。
通过青田县爱心助学联合会这个平台,她与38位需要帮助的学生展开结对资助,并定期为他们寄送衣物等生活用品。目前,她个人累计捐资已超过18万元。
“侨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往往不错,父母在海外拼搏,但成长中的精神世界却无比空旷。他们被老人溺爱,却缺乏边界感,被亲人挂念,却缺乏真正的陪伴,有的性格自卑,有的极端叛逆。夏双静开始思考,如何给他们提供更系统的支持。
2020年,她主导实施“侨留守”服务品牌,一场更大规模、更具系统性的儿童关爱计划拉开帷幕。她组建团队,安排优秀大学生开展“一对一”品德建设帮扶,通过线上亲子学习、线下家访、暑期助学、社区课堂等多种形式,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爱的种子。
178期“爱心小课堂”,5340余名受益儿童——这是她交出的答卷。
她深知,爱与教育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而非一时的热血,必须为每个孩子搭建真正的情感支撑体系。
如果说“侨留守儿童”是她公益之路的起点,那么“侨留守老人”、空巢和孤寡老人则是她义无反顾的奔赴。
青田的老人在物质上或许并不贫穷,他们的子女远在海外,每年的汇款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但缺乏陪伴的他们感到了精神上的贫穷。
2006年,夏双静牵头发起“情系夕阳、阳光暖巢”助老行动,每年定期走访空巢和孤寡老人,为他们提供节日慰问、心理疏导,甚至只是陪他们聊聊天,拉拉家常。起初,老人们有些拘谨,他们对于这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善意感到陌生。
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近80的老人,拉着她的手,轻声问道:“闺女,我可以抱抱你吗?”
那一刻,她知道,这些年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她的陪伴,不是施舍,而是让老人们在暮年时光里,找到一种被需要的存在感。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夏双静深知,要让公益走得更远,必须搭建平台,让爱成为一种可以传递的力量。2022年,她牵头成立丽水市启缘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将零散的公益行动系统化、可持续化,打造更专业的公益项目。同年,她的“侨留守”儿童关爱计划获省级优秀奖;2023年,团队的“丽童成长”项目摘得丽水市二等奖,“智慧老人养成记”关爱服务项目也获得了志愿服务大赛优秀奖。
但比起这些荣誉,她更珍视的是那些因公益而改变的人生轨迹:曾经叛逆的留守儿童,如今成了品学兼优的班干部;受助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毅然投身公益,成为新一代的“夏妈妈”;孤寡老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后,第一时间给她发来一个笑脸表情……
这些温暖的回馈,是她坚持至今的最大动力。
2025年第一季度“浙江好人”,这个称号于她而言,既是肯定,也是鞭策。她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她明白,这个世界并不缺善意,缺的是坚持。
从2005年第一场公益活动,到如今20年风雨无阻,她从未停下脚步。她相信,爱不是短暂的感动,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点滴善意终会汇聚成炬,温暖那些最需要光亮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