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2024年12月6日,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下文简称长征十二号)总设计师毛承元,更新了这一年的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微信朋友圈动态。

  动态的内容,是一段以“2024年11月30日,一个注定被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日子”为开头的文字,和他个人视频号里名为《这一路》的视频。

  文字不长,仅260个字。字里行间,诸如“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草台班子”等自谦的话语平实入心,而一句“爬过了终点,每个人都是英雄”则尽显豪迈;

  视频也不长,只有5分45秒,由66张图片和一小段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的画面组成。画面质量“不高”,但每一张都生动地讲述着“这一路”的匍匐前进:三年课题,四年研制,最后一年冲刺,最后四个多月的坚持,既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也是“栉风沐雨,行而不辍”。

  于毛承元而言,用二十年时间,把情怀和梦想载入航天史册,“一定是值得的”。而在遂昌县关川村百姓的心里,“火箭离我们很远,但承元离我们很近。”

  一

  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中国航天不断创造奇迹。

  2024年11月30日,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

  22时25分,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直刺苍穹。测控大厅里,毛承元和总指挥梁建国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大屏。第一次点火、第二次点火,短短几十秒里,空气仿佛是凝固的。两个人情不自禁地握住了彼此的手,“紧张得手心直冒汗”。

  当长征十二号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时,测控大厅沸腾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05所团队起身欢呼,击掌相庆。在同事拍下的一张现场照片里,毛承元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火箭主机关机后,他的脑中一片空白,“仿佛飘在云端”。

  “以箭为梯,筑梦九天”的千钧重任,毛承元和他的团队完成得很漂亮。很难想象,这枚被誉为“最强光杆”的火箭,是“80后”的毛承元带领一支年轻团队研制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按下点火按钮的,是一个年轻姑娘。用毛承元的话说,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团队,做了一枚有特色的火箭,“是幸福的,也是骄傲的”。

  因为这个年轻的团队,长征十二号成了一枚全新的火箭。在我国,火箭有百分之三十是新技术,就可以称为一枚新火箭。而长征十二号的新技术,高达百分之六七十。

  每次发射活动,中国载人航天都能创下多项“首次”。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也不例外。

  长征十二号直径3.8米,是首个“4米级”直径火箭,区别于长征五号的“5米级”和传统火箭3.35米的直径,可以跟发动机的大小和推力实现最佳匹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便于运输。我国大部分发射场位于内陆地区,而目前火箭运输基本以铁路为主,“4米级”直径更匹配铁路隧道的尺寸,巧妙解决了内陆发射场火箭模块化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真正做到了“上天有路,运输有门”。

  煤基航天煤油的研发,让长征十二号成为首枚烧“煤”升空的火箭。火箭发动机工作时具有高温、高压和高流速的“三高”特点,普通燃料无法满足其“胃口”。国际上,通常以航天煤油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而大多数航天煤油都以石油为主要原料提炼加工。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的国家,为了确保战略燃料,毛承元的团队研发了以煤炭为主的煤基航天煤油,稳定性好,闪点高,用打火机也无法点燃,极大降低了运输风险。

  中国首枚商业火箭、首次在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长征十二号顶着“首字号”,带着毛承元的思维和情感,探索未知。当他看到,在离地面1000公里的高度,团队研制的火箭,用摄像机记录地球安安静静地从眼前经过时,“画面壮观又美丽”——那一刻,毛承元觉得,值了!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以完美的首秀,跻身长征火箭家族。

  大长细比、无尾翼、无助推,长征十二号用最简单的构型、最少的东西,实现了捆绑式火箭的能力目标,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单芯级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少于12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少于6吨。它如同一名身形健硕的短跑运动员,以更轻快的身姿、更轻松的起跑,托举更重的载荷。

  眼下,为了让火箭成为日常交通工具,为了让火箭成为普通商品,为了让人人都能坐上火箭……毛承元在星辰大海中,继续加速。

  二

  航天和大山,这对听起来多少有些“反差感”的词语,在毛承元身上形成了关联。

  1980年10月,毛承元出生于浙西南大山深处、乌溪江畔的一片红色热土——遂昌县关川乡官塘村(后官塘村和弓桥头村合并为关川村,隶属王村口镇)。

  在父亲毛建锡的记忆里,儿时的毛承元,几乎没在家里写过作业,往往是“下课铃声响了,作业也做完了”。“就是字写得很难看。”父亲“毫不留情”地吐槽儿子。

  毛家的屋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年幼的毛承元,用山上的竹段和木头,做了不少“武器”:冲锋枪、手枪、排炮……让父亲印象最深的,是用竹筒做的“火箭炮”。“当时我也认不出他做的是什么。”直到在阅兵式的报道画面上,他发现儿子做的玩意儿和89式自行火箭炮很相似,这才解了谜。在学校的一次“六一”活动中,毛承元带着自制的木枪上台表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是一件很酷的事”。

  毛承元从小就懂事。弟弟调皮受罚,他主动要求承担“连带责任”,理由是自己“没带好弟弟”;上初中时,兄弟俩骑一辆自行车,下坡时他载弟弟,上坡时两人推着车一起走。

  1999年,毛承元以总分597分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如今的他,是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父亲只知道,儿子和航天打交道,却说不出更多的细节。聊天时,毛承元偶尔会说起自己到大学开讲座的事,父亲听了还会调侃他:“你的样子一点也不起眼,还能给大学生上课?”毛承元笑笑,没有解释。去年,毛承元带着父母在外吃饭,巧遇同事。对方一声“毛总”,愣是把父亲听糊涂了:“为什么他喊你‘毛总’?”父亲眼里的毛承元,人普通,话也不多,还有一点土气,怎么会和“总”沾边呢?

  直到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后,一条条新闻链接,一条条祝贺短信发到父亲手机上时,他才意识到,“儿子好像不简单”。在《开讲啦》节目现场,毛承元流利地回答着现场观众的提问。屏幕前的父亲,似懂非懂地听着,接着很认真地评价:“他这个发言,我还比较满意。”

  朴实的父亲描述不出儿子造火箭有多厉害,却能一口气讲出他的桩桩“孝顺事”:去年春节前,毛承元往家里打了一笔钱。“说是压岁钱,我和他妈妈,每人一万五。”父亲特意强调。父母到上海时,他会带两位老人体检,时常叮嘱他们“少干点农活”。一次,受毛承元所在单位的邀请,父亲走进了他的办公室:“桌上书很多,全是我看不懂的。”父亲拿起书,翻了翻又放下。这一幕,毛承元记在了心里。几天后,父亲的手里,多了几本历史类书籍,“都是我爱看的”。

  今年3月1日,毛承元登上央视《开讲啦》。次日,村支书毛卫强接到了二三十通电话,问的全是:“听说总设计师是我们村人,真的吗?”节目播出后,全村人都知道,“村里出了个科学家,是造火箭的。”

  问及有什么祝福要对儿子说时,父亲一边摆手摇头,一边腼腆地说:“只要看到他,就高兴。”紧接着,他又轻声呢喃了一句:“顾好身体。”

  这也是毛承元每次都会在电话里对父母说的话。

  三

  吴丽华上一次见到毛承元,是在2017年夏天的同学会上。

  “一进门就被他一头花白的头发惊到了。”吴丽华说,当时的毛承元,还不到40岁。

  两人是同学,也是发小。

  “总能做对数学考试最后一道附加题”,是吴丽华对学生时代的毛承元最深的印象。毛承元性格沉稳,不张扬,但一听到“玩去啊”的招呼,“也跟得很快”。他的脑袋瓜里,总会冒出各种奇思妙想,家里不时会变出“新花样”:用竹筐和麻绳做的秋千,用木板做的跷跷板……他喜欢拿着各种木制玩具枪玩射击游戏,漫山遍野地跑啊、跳啊。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手工制作的玩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同学们都爱去他家玩。”吴丽华回忆道。除了做玩具,毛承元还喜欢拆各种旧电器,家里至今还留着一整箱被他拆装过无数次的随身听。

  毛承元的骨子里,透着一股真诚。小时候,同学来家里玩,他会煮一大锅土豆,分给大伙吃;也会步行一两个小时山路,到同学家中给对方过生日。

  在老同学吴华平记忆中,毛承元很勤奋。高中的周末,他会和同学打一小时篮球,其他时间,大多在学习。课间,同学们出去玩,他在做题;晚自习下课,大家陆续回寝室,他依然在教室看书。

  1998年2月,遂昌中学新校举行奠基仪式。建新校舍时,学校组织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搬运砖石。许多同学都变着法子偷懒,有的搬着一块小石头到处晃悠,有的索性躲在某个角落。“但毛承元不一样,他做事一丝不苟。”提到“一丝不苟”时,吴华平提高了声调,“不仅搬的次数多,每次搬的数量也多。”

  即便已经过去32年,小学数学老师张桂香依然对毛承元印象深刻。

  批作业时,毛承元总会站在她身旁提两个问题:“老师,我是不是全对?”“老师,我哪里错了?”那时她就觉得,这是个“研究型”的孩子。一次,毛承元因病请假多日,老师提出上门给他补课,却被他婉拒:“张老师,我先看例题自学,不懂的地方再问你。”也是在那时,张桂香发现,三四个课时的内容,他只用20分钟就能完全理解。

  让张桂香难忘的,还有毛承元在小时候就表现出的大局观。当时学校每周组织劳动,多为大扫除、摘茶叶等。劳动工具不够时,毛承元总是第一个举手,“老师,缺什么,我带来!”

  张桂香说,毛承元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学生,“他能当上火箭总设计师,一点也不意外。”她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像小溪一样灵动。”高中数学老师项土发这样形容毛承元。他善于学习,也喜欢组织讨论。高中学业忙,压力大,他依然乐于帮助同学答疑,“从讨论中产生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在项土发看来,这样的品质很可贵。张亿发是毛承元的高中班主任兼物理老师,在他的回忆里,“这孩子不仅学习名列前茅,和同学关系也很好”。高考时,毛承元的物理和化学均超过了130分。

  在毛承元的小学同学录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祝福:“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像勇敢的海燕一样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像小鸟一样飞翔在祖国的蓝天上”……如老师和同学所愿,毛承元成为了祖国的栋梁,飞向蓝天,奔赴星辰大海。

  “为祖国造火箭”,毛承元做到了。或许,他也正在成为“火箭”,积蓄“向上的力量”,研制出下一枚,全新的火箭。

  (除注明外,本版照片均由记者贾恒摄)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3-14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5781.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