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 蕴
推开官店村杨氏宗祠高耸的八字门楼,青石门槛上一道道深浅不同的磨损痕迹,就像展开了一本有些泛黄的族谱,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三进古建筑,在清乾隆年间精心修缮后更显恢宏气象。上厅“四知堂”的乌木匾额沉淀着历史的重墨,中庭月梁上“清白堂”与院中古戏台遥遥相对,而“四知堂”内悬挂的祖训,则将东汉年间杨氏先祖杨震暮夜拒金的典故,化作穿越千年的警世之音。
一座八角藻井古戏台,镶嵌在祠堂的中轴线上。戏台门楣上悬着“出将”“入相”的匾额,右侧“出将”之门是演员登台亮相的通道,左侧“入相”之门则专用于谢幕退场。戏台的棚板、额枋彩绘图案色彩明艳,戏台藻井如古井般向上隆起,饰以各种花藻彩绘,美轮美奂。
在没有电子扩音设备的年代,工匠们利用藻井的声学构造,将演员的唱腔经斗拱共鸣放大,再通过穹顶的弧形结构向远处传播,使每个音符都能清晰地传入观众耳中。而圆形藻井与方形舞台的组合,则暗合着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世界观。
据缙云县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杨晋平介绍,官店与婺剧的缘分,可追溯至清末、民国初年,当时由本村老艺人组成的“小唱班”挑着简单的行头,辗转于缙云及附近各县演出。1950年,官店村组建起农村业余婺剧团,70多年来累计演出剧目129本,每年展演10余场大型剧目,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婺剧演出也因此大受欢迎。”杨晋平告诉记者,她在8岁那年第一次看婺剧便被深深吸引,从此与婺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彼时的古戏台,宛若一个魔法盒子:武生矫健的跟头震得戏台微微颤动,老旦悠扬的拖腔在祠堂里迂回跌宕。梁柱间,挤满了踮脚张望的乡亲。“最热闹的时候,祠堂周边人山人海,大家争先恐后来看戏。”杨晋平笑着说。
距杨氏宗祠不远处,是宽敞明亮的官店村文化礼堂——当地表演婺剧的新舞台。这座能容纳700多人的礼堂,配备了现代化的音响和灯光设备,陈列着大量精美的婺剧戏服和道具,每年举办30余场活动,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了传播婺剧文化的重要阵地。
“现在,官店村婺剧团由我负责管理,团员覆盖老中青少四代。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我们都会组织演出。”杨晋平说,42名团员是来自本村或四邻八乡的婺剧爱好者,有经验丰富的演员,也有技艺高超的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