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市各地都在忙着春耕备耕,但遂昌县金竹镇的种粮大户何金海却并没有改变日常的节奏。每天一早,他都会开着商务车前往镇上的茶叶集散市场,不紧不慢地选购第一茬早茶。都说农时不等人,可这位39岁的新农人却有着不同的安排。
“再过10多天就要开田了,今年我打算把170多亩水稻制种田承包给镇里的农事服务中心进行机械旋耕。”何金海说,有了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他可以安稳地再做半个月茶叶生意。
何金海的底气来自农事服务中心的高效作业。去年春天,刚接触机械化插秧的何金海划了50亩试验田进行机械插秧,省人省时的高效作业场景让他对现代化农业有了具象认知。
“一台机器每天可以在农田插秧15亩至20亩,相当于20个人的工作量。”何金海告诉记者,不只是插秧环节,从土地旋耕到育苗插秧再到收割烘干,机械设备都能“大包大揽”。
走进这家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摆放在院子里的农机设备,其中一部分已经安装了无人驾驶系统,在农事服务中心不远处的一块农田里,中心负责人谢雄钧正在对无人驾驶旋耕机做最后的调试。
随着机器轰鸣声响起,无人驾驶旋耕机在设定好的路线上穿梭于田间,翻地、平地、深松一气呵成。短短20分钟,2亩地就完成了作业。
“换成人工旋耕,得花一整天。”谢雄钧说,依靠卫星定位系统提前设置的参数,在没有障碍物的大地块,旋耕机实现无人作业,即使晚上也能正常工作,一天下来耕作近40亩,“作业精度极高,达到了厘米级。”
这台智能农机可不简单。它安装了最新的北斗智能导航终端,专门针对丘陵田块设计,底盘高0.5米,能轻松爬上45度角的坡地,直线行驶、连续转弯都不在话下,尾部还能挂载不同的农机具,“现在的田里,看得见的是‘铁牛’在奔跑,看不见的是北斗信号在土壤里织出的智慧网格。”
目前,金竹农事服务中心有包括旋耕机、播种机、育秧流水线、插秧机、收割机等在内的295台(套)农机。为了让这些“铁家伙”在春耕时保持最佳状态,这几天,谢雄钧组织了多名农机手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
“农机闲置一冬,不少配件生锈了,机油得换,轮胎也得检查,一点也不能马虎。”据遂昌县农业农村局水产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义勇介绍,作为水稻制种大县,遂昌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在三仁、金竹、新路湾、石练4个乡镇打造了4个农事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数字农业、烘干加工”在内的“1+N”服务功能,“现在,水稻制种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数字化的耕、种、管、收,成为遂昌农业现代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政策红利:“春茶礼包”催生产业革命
2025年春茶采摘季如期而至。
作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去年遂昌县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3.92万亩,茶叶加工厂近千家,涉茶人员约6.55万人,全产业链的年产值突破25.74亿元。
为了进一步促进春茶的丰产增效,遂昌于2月20日发布了“2025年促进春茶增收十大礼包”,内容涵盖红包奖励、超低银行利率、优惠快递、特色保险、便捷贷款渠道、电信流量优惠、茶机免费保养、病虫害防治助力、线上销售帮扶等,惠及春茶生产、交易等各个环节。
在黄沙腰剑光有机茶叶基地,机械的轰鸣声改变了茶叶采摘的传统方式。几位茶农手持自重1.5公斤多的绿色采茶机,在修剪平整的茶树丛上进行试用——这款名为“小茗”的仿手工春茶采茶机,应对的正是清明前后“手工茶”的高效采摘难题。
与常见的“电动采茶机”形成鲜明对比,传统单人采茶机高达15%的破损率会产生碎叶断片,导致收获的鲜叶匀整度不理想,同时损伤幼芽。“春茶季节性强,采摘高峰期招工难、用工贵。有时候因为找不到足够的采茶工,只能眼看着嫩芽变老叶,心疼也没办法。”基地负责人吕新根回忆道。
“小茗”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其仅为5%的破损率,甚至低于人工采摘的熟练工水平,且完全适配一芽二叶及以上的优质茶。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以每日100多公斤的采摘量,将传统人工采摘的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
为了让更多茶农体验科技带来的采茶效率,降本增效,在“2025年促进春茶增收十大礼包”中——遂昌茶事服务中心还推出了“三天免费试用”政策,让茶农有了零风险的体验机会。
“第一次试用机器一小时,我就采了14公斤茶叶,破损率比手工还少!”喝上了“政策头口水”的吕新根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三天免费期省下的人工费,已经足够买下这台机器。
从“粗采摘”到“精细采”,这场由科技创新与政策暖意共同推动的产业变革,正在改写春茶采摘的传统叙事。
从金融支持到物流保障,从技术帮扶到市场拓展,“春茶礼包”覆盖全产业链。与往年侧重交易环节的扶持不同,今年的政策更注重增收导向。“政策红利渗透到种植、加工、销售的每个环节,从‘输血’到‘造血’,助力全产业链发展。”遂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日周说。
他的话得到了从业者的印证:遂昌姜云龙茶叶经营部负责人姜涛对“邮政次晨达3折优惠”赞不绝口;茶企负责人纷纷通过“超低利率贷款”扩大生产;采茶工惊喜地发现政府提供了意外险补贴;电商新农人则跃跃欲试,借助“免费直播培训”拓展市场……随着遂昌农商银行、邮政、电信等10余家单位携手发力,5折快递、免费茶机保养、流量补贴等实招助力,产业振兴的春风正拂遍茶山。
技能春耕:激活农耕文化新动能
春耕时节,遂昌县田间地头呈现一派“技能助农”新图景。农技干部、党员干部与志愿服务队深入一线,以技术指导、志愿帮扶等多元服务掀起春耕热潮。
在云峰街道的蔬菜大棚内,农技干部刘成群正带领农户加固棚架、疏通沟渠,预防近期频发的极端天气。“只有提前防范,才能确保丰收。”站在长势喜人的辣椒苗旁,农户徐永土笑着说。云峰街道作为当地特色产业的聚集区,组建了专业的“春耕服务员”队伍,为蔬菜、食用菌等产业量身定制技术方案,帮助农户抢抓宝贵的农时。
25公里外的应村乡高棠村,党员干部化身“春耕助手”,在技术员指导下完成了25亩蓝莓的标准化种植。“从根系保护到密度控制,实训式参与既帮了农户,也提升了干部服务能力。”党员周功新表示,这类实践正成为干部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黄沙腰镇,高级农艺师林更生开设的甘薯种植课堂吸引了众多农户,从病虫害防治到土壤改良的“干货”讲解,让村民李有富直言“今年的增收有底气了”。
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西畈乡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了“暖心助耕”。当得知村民吴仁水因腿伤无法下田,10余名志愿者带着种薯上门,半天内就完成了播种任务。“种薯间距要保持30厘米,肥力调控要分阶段。”农技骨干肖佳丽全程指导,并承诺后续的跟踪管护。望着整齐的田垄,吴仁水感动得连声道谢。
这场“技能春耕”的背后,是遂昌对非遗“班春劝农”的创造性转化。明代汤显祖推行的劝农礼制,如今演变为干部实训、农技下沉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党员干部技能培训对应古时“劝农官”的职能,科技特派员制度传承了“课农桑”的治理智慧,志愿帮扶机制则发扬了“恤民力”的文化内核。当千年农耕智慧碰撞现代农技,遂昌万亩良田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提供“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样本。
当北斗卫星的银辉洒向广袤稻田,当政策礼包的温暖滋润着茶山,当“班春劝农”的古训化作干部奔行在田间地头的脚步,遂昌的春天被赋予了更深远的内涵。这里的变化显而易见——机械轰鸣替代了“面朝黄土”的艰辛,而深藏在其中的,是政策设计与文化根脉之间的深层共振;从亩产效益的成倍增长,到传统农人对土地的赤诚依然在科技时代焕发新生。正如一位老茶农在第一次使用智能采茶机时发出的感慨:“从前靠天吃饭,如今靠‘星’种田,但土地终究不负勤快人。”
这场始于春耕的变革,终将在四季轮回中,结出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