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深度报道

农耕文明的现代化重构

  本报记者 张李杨

  在浙西南的青山翠谷间,北斗导航的无人旋耕机与千年《劝农歌》在田间共鸣,智能采茶机的机械臂与传统茶篓在茶园共舞,政策助力的精密算法与代代相传的土地伦理在田野交融。

  这场春耕变革揭示,现代农业的本质不是冰冷的机器替代,而是科技理性与农耕智慧的基因重组。当金竹镇的农事服务中心将“浅耕保墒”的农谚编码成北斗农机的导航参数,当黄沙腰茶农在智能采茶机的金属外壳刻上祖传采茶诀,传统农耕文明正以数据形态获得新生。这种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让智能农机既拥有卫星定位的精准,又传承着“不违农时”的古老智慧。正如老农所言:“机器是新的,但土地不亏待人的道理没有变。”

  振兴乡村的政策设计,在遂昌展现出温度与精度的双重突破。“春茶礼包”中“三天免费试用”的设置,精准捕捉到农民“既渴望变革又畏惧风险”的微妙心理;“次晨达3折快递”与“茶机免费保养”的组合服务,则展现出全产业链赋能的系统思维。这种政策创新本质上是对“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关系的重新校准——不再是单向维度的技术推广,而是构建起“政策供给—技术适配—心理接纳”的良性循环,让农民真正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文化根脉的创造性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精神动能。遂昌将明代“班春劝农”礼制转化为干部实训、科技特派员下乡的现代治理模式,让汤显祖“课农桑,兴教化”的治理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党员干部扎根田埂的身影,既是对“劝农官”传统的赓续,更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生动诠释。

  这场春耕实践更深层的启示在于,乡村振兴需要构建“技术—政策—文化”的协同创新生态。北斗农机解决的是生产力问题,“春茶礼包”破解的是生产关系障碍,“班春劝农”凝聚的是文化认同,三者形成的共振效应,才是遂昌经验的价值内核——农业现代化并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在科技赋能中守护农耕文明的精神,在政策创新中激活农民的主体意识,在文化传承中培育现代生产体系。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3-13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5735.html 1 3 农耕文明的现代化重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