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瓯江特刊

婺韵传家 文明生辉

——记浙江省文明家庭杨晋平家庭

  记者 徐子涵 汪峰立 通讯员 陈又宾

  在缙云县五云街道的官店村,杨晋平一家用三十余年的坚守与热爱,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手抬高,身姿再柔软些……”在官店村文化礼堂,年逾花甲的杨晋平正指导村民排练婺剧《牡丹亭》。作为缙云县戏曲家协会副主席、官店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她的身影常出现在排练间,指导村民们一遍遍地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也因此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晋平阿姨”。

  杨晋平对婺剧的热爱,始于8岁那年的一场偶遇。彼时,年幼的杨晋平被舞台上婺剧演员的唱腔与扮相深深吸引。

  没有专业老师,她只能躲在戏台的角落悄悄模仿,回家后反复对镜练习,一点一滴积累,经常自学到深夜。几十年如一日,这份近乎痴迷的坚持让她从普通票友成长为缙云婺剧传承的中流砥柱。1986年,她所在工厂的厂长被她的才华打动,专门成立婺剧团,自此,杨晋平白天工作,夜晚便与同事钻研戏曲、表演婺剧。

  2013年,杨晋平首次担任官店村春晚导演,将乡土戏曲特色融入晚会。她精心编排节目,带领村民登台演出。此后十余年,官店村春晚不仅登上了央视舞台,还通过网络直播向全球21个国家展示,极大提升了当地戏曲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她负责管理的官店村婺剧团已有56名成员,跨越不同的年龄段,每个演员都在舞台上倾注着自己的心血。76岁的乐师杨喜俭从不曾缺席任何一场活动:“这里不仅是我们的舞台,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属。”

  而杨晋平的孙女杨箫羽,也成为了婺剧传承的希望之星。她在奶奶的熏陶下,自幼与婺剧结缘,“从小就喜欢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自己。”这位“00后”女孩笑着说。

  大学毕业后,杨箫羽虽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却从未放弃对婺剧的热爱。她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演出,斩获多项殊荣:非遗滩簧《古村戏韵》获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一等奖,婺剧《樊梨花巡营》获浙江省文化礼堂成果展演金奖……2021年,她与奶奶同获省级荣誉——杨晋平被评为“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杨箫羽则获得了“浙江省民间达人”称号。

  如今,只要有时间,杨箫羽总会与奶奶同台排演。祖孙俩的身影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佳话。

  然而,杨晋平的故事并不止于此。舞台光芒的背后,是如同坚实堡垒的家庭。杨晋平的母亲在61岁时因意外受伤,后又遭遇两次中风,生活无法自理。为了照顾母亲,杨晋平与丈夫杨继亮三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一刻松懈,直至老人92岁安详离世。杨继亮曾是司机,因病离职后,他主动承担起家务,协助妻子照顾岳母。夫妻俩共同分担重担,彼此扶持,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夜。杨晋平提到丈夫时,眼中满是感激:“三十年来他从不曾抱怨,总是默默地为家庭付出。”

  夫妻俩的坚守,不仅为家庭带来了温暖,也影响了子女的成长。作为党员家庭,长子杨碧江积极参与村务管理,次子杨碧清长期参与无偿献血,并在疫情期间奋战在防疫一线。女儿杨碧虹则在忙于工作的同时始终不忘照顾家人,杨晋平感叹:“孩子们都很懂事,从不让我操心。”

  一家人的文明之风,不仅在内部扎根,更在整个社区传递。杨晋平为村里的文化建设倾注心血,她组织了少儿婺剧培训班,培养了不少年轻演员,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在她的带动下,官店村的文化礼堂焕发着新的生机,村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从戏曲舞台到家庭厅堂,从孝老爱亲到服务社会,在2024年荣获“浙江省文明家庭”称号的杨晋平一家,用行动诠释了“文明”的深刻内涵。他们以婺剧为媒,传承文化根脉;以孝道为基,筑牢家风底蕴;以奉献为荣,点亮文明之光。这份坚守与热爱,如山间清泉,涓涓流淌,润物无声。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3-07 ——记浙江省文明家庭杨晋平家庭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5399.html 1 3 婺韵传家 文明生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