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文昌路115号,经历过一场肉眼可见的更新。
1950年,丽水第一家国有企业——新华印刷厂落户于此。在亲历产业调整后的“散场”与“退潮”后,6000余平方米的老厂房成为市井烟火里的旧时光。
2023年,在保留和修复工业遗址的基础上,莲都区万象街道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设计手法,打造出一个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摄影制作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新地标:文昌里1950文化创意产业园。
这里不仅保留了工业厂房的“骨骼”,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工业风“撞上”文艺范,锈迹变身“秀场”,旧址不旧,别有洞天。700余米的街巷,延续着“国盛则文昌”的文化基因;13栋经过翻新的红砖老旧厂房,40余家已入驻的文创类企业,带来极有亲和力、更具沉浸性、打破边界感的体验。
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织,建筑的可读性因此更强。最重要的是,文化在传承中释放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生出融合性,“有滋味”
前往产业园的入口并不起眼。但拐进逼仄的巷弄后,一路都藏着惊喜。
标志性的红砖老旧厂房、满墙的爬山虎,配上轻落的春雨,像极了一首吟唱旧时光的歌谣。
文昌里有什么?感官体验首当其冲。
比如一个惬意的小院子,打造出充裕的空间;又比如,一棵茂盛的梧桐树,营造起舒适的环境氛围。正是这样的契合度,让“老厂房”出生的文昌里成为长白山小伙曲文峰的第一选择。
曲文峰是珍草堂的主理人,平时多和人参、鹿茸等打交道。入驻后,静谧的园区、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让他生出了“变一变”的念头。“老厂房都能有新模样,长白山人参为什么不能?”他琢磨着,设计一款文创品,给珍草添一份“创意”。
也是在这时,园区所在的万象街道经济专班的助企服务员上门了。交流后,双方得出一致结论:年轻人喜欢的产品,一定不是动辄上千元的人参,也不是厚重传统的铁皮盒子,“至少得好看”。
“融合”二字,首先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就从融合两地的特产开始。”他想着,将长白山出产的人参与丽水种植的覆盆子、桑葚结合,通过合理配比,调制一款茶包。为了迎合年轻人的使用偏好,他将产品的包装设计成可降解的茶壶、茶杯,“露营时,只要倒进热水,就能即时享用。”
2023年11月20日,一款名为“人参花果茶”的饮品在文昌里诞生。这也是卖了十多年人参的文曲峰,第一次推出文创茶包。
让他没想到的是,文昌里除了风景,还给自己带来了“钱景”。
“人参花果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短短三个月就卖出了1000套,共计3000盒。更重要的是,把高端礼盒变成文创产品后,销售时间也延长了。“过去,每年的销售旺季只有3个月,现在全年都可以卖,没有淡旺季之分。”曲文峰坦言,如果不是入驻文昌里,自己可能永远也想不到把珍草做成文创产品,“是文昌里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融合,再融合。
去年11月,珍草堂有了第二款文创产品,以荷花、决明子为主要原料的饮品“莲叶何甜甜”;紧接着,他将小麦与人参等结合,推出了两款珍草精酿啤酒:烟熏味重、酒精度较高的“饕餮”和入口柔和、自带花果香的“九尾”。两款酒名均取自《山海经》中的上古异兽,而配方则由他亲自调制,独一无二。
为了凸显这些文创产品的出生地,他特意在外包装礼袋上印上了“文昌里”三个字,“无论卖到哪儿,在哪些人手中,大家都会知道‘它来自文昌里’。”曲文峰至今认为,是这里的文创氛围感染了自己,推着他不断创新。
从人参花果茶、莲叶何甜甜,到珍草精酿啤酒,因为融合,文昌里有了“滋味”。
自带先锋感,“有光景”
一座城市最好的模样,是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专属的光景。作为全市首个街道级文化创意产业园,文昌里从打造之初就怀着这份使命。
纯粹保留旧的,城市就不属于年轻人,“没有吸引力”;纯粹去创造新的,会失去故事的根源和意义,“淡化归属感”。文昌里,便是在旧与新的氛围里,让丽水记忆中的工厂有了最好的去向,并养成了文创产业园的“气质”。
因为姨妈曾在新华印刷厂上班,“85后”摄影师徐煜琛选择在文昌里创办“出尘艺术空间”。听起来有些“任性”,转念一想,却也合乎情理,“文昌里,本身就是丽水人文记忆的安放之所”。
园区闹中取静,弥漫着旧时光的舒缓气息。灵活、可持续的改造方式,俘获了徐煜琛的镜头和心。大多数时候,他步行上班:走进文昌里,经过几条小径,拐上几道弯,进入小小的门,登上11栋3楼,来到500多平方米的艺术空间。就连徐煜琛自己都觉得,这里不太好找。当然,它并不是故意“藏起来”,而是选择不过于张扬。
秉持着在城市居住空间占据适当尺度及与街区共生的理念,自带“引力”的出尘艺术空间,实现创意和潮流的并线生长。开业没多久,这个以黑灰色为基调的艺术空间便在小红书上火了。看似不搭界的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反应,于简约中透露出独特的氛围感,引得本地、外地的青年纷至沓来,竞相打卡。
紧接着,出尘艺术空间获得了2024年日本IDPAAWARD国际先锋设计大赛金奖、第十二届金创意奖国际空间设计大赛银奖。“我特别喜欢‘先锋’这个词,用来形容文昌里很贴切。”在徐煜琛眼里,出尘艺术空间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而园区是一个有态度的空间,“两者似乎形成了循环,但每次都不一样。”
更多时候,文昌里和“出片”联系在一起。
在朝九晚五的城市日常之外,人们渴望奇观、色彩,向往自由灵动的空间和海阔天空的想象。当这些元素或单一或组合地出现在文昌里时,好光景便出现了。无论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拍摄、制作、发布,都让这个文化创意园区变得温暖,“有力量,更有感染力”。
传播,是为了更密集地抵达。
许多像徐煜琛一样的主理人,带着各地的优质资源来到这里,输出自己的审美理念,促成一些有趣的事发生——是从未见过的美学设计,是闻所未闻的光影构思,汇成独立而丰满的艺术共同体。
先锋感,在文昌里演绎出一派好光景。
打破边界感,“有声色”
文昌里1950文化创意产业园,还是“动听”的。
强子工作室的主理人陈智强,几乎是一眼就相中了园区的红砖房。古朴有意境,“没错,是梦中情房。”他这样形容自己初进产业园的印象。紧接着,吉他弹唱、视频剪辑、音乐厅……这些一开始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艺术工作室,因为文昌里而聚集,串珠成链。
以艺术为媒,很多音乐人、艺术家在文昌里,交流碰撞。有时,陈智强只要在工作室门口喊一嗓子,另一头就有人回应;这边刚弹起吉他,那边就传来钢琴声,“既打破了边界,又玩出了各自的优势”。
很快,园区里的“巷遇音乐厅”,举办了第一场公益音乐会、第一场小提琴独奏会、第一场以《梁祝》为主题的赏析会。文昌里的音乐会,不止于音乐,还可以是民谣与诗歌的交融。从“读”到“奏”的过程,是乐器呼应诗歌之美,是“灌耳音”式的听觉享受,更是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的传播和交融。
艺术氛围,在文昌里一点点地浓厚起来。
“20年前,丽水的音乐制作,无论是技术还是意识,都非常落后。”陈智强回忆道。而如今,一切已大不相同。最直观的感受是,自从搬到文昌里,他的工作越来越忙了。有一阵子,他每天9点开工,第二天凌晨才能收工。更有一次,他接了100多人的音乐录制,“足足录了三天三夜”。
如今的文昌里,是以文会友,高而不贵的“城市共享客厅”,帮助城市青年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在团区委、万象街道的支持和指导下,文昌里被纳入莲都区“青年夜校”共建基地,园区茶道、摄影、舞蹈、音乐等青年创客转化为现成师资力量,经营场所转化为教学课堂,开设文化传承、技能提升、交友解压等主题课程。目前,这里已举办了4期“青年夜校”,开设了12门特色公开课,服务市区青年3000余人次。
自2023年6月揭牌以来,文昌里1950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入驻企业40余家。在这里,每个人、每个工作坊、每一杯茶饮都有故事可讲,“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然,被植入文化基因的文昌里,并不仅拘泥于艺术、创意这类产业,而是注入商业元素,变身文化富矿。久而久之,这里的文化内容逐渐IP化,衍生出文创产品。共富市集、摄影艺术、茶饮文创……这些项目正逐步变现盈利。2024年,园区总产值超过了6000万元。
旧物新用,活化利用。
老厂房“腾笼换鸟”,由工业记忆转向文化叙事,打造年轻创客和艺术家集聚的创业平台。当天马行空的创意星火燎原,文昌里1950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然成为一座城的新地标,将城市记忆与文旅经济联动,“既保护遗产,又创作故事”。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均由莲都区万象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