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启珍 通讯员 李浚豪)“开学了,孩子却不愿意去学校了,怎么办?”眼下,正值开学季,市第二人民医院“12356”心理援助热线接连接到家长求助。还有的家长表示,虽然孩子勉强去了学校,可夜里却难以入睡,白天在学校昏昏欲睡,无法集中精力上课。严重的,还出现反复头晕、胸闷、腹泻等症状。
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潘安乐表示,如果排除躯体疾病,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开学综合征”在作祟。开学综合征,是指学期之始,学生(以中小学生为主)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症状,心理学专家称之为“开学综合征”,又叫“开学恐惧征”。
开学综合征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心理方面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这些往往容易被家长们忽视。生理方面的问题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身体的不适。多数家长往往是在孩子出现以上症状时才会来院就诊。
潘安乐介绍,出现开学综合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节奏的突变。假期中,学生的生活节奏相对轻松自由,没有太多的约束。而开学后,面临作业、考试等学业压力,生活节奏骤然加快,这种变化让孩子难以适应。
学习任务的巨变。新学期的学习任务增加,特别是小升初、初升高等关键阶段,学习任务的增加使孩子们面对更为艰巨的挑战,产生心理压力。
人际关系的调整。新学期可能意味着新的班级、新的同学、新的老师等,重新适应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来说更加困难。
作息时间的改变。假期中,许多学生晚睡晚起,作息时间严重不规律。重新调整作息时间并适应学校规律的生活往往会让他们觉得疲惫不堪。
家庭因素。一方面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假期中一些家长长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开学后孩子需独立面对学业,也可能出现不安感。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大家对特定学习技能问题的认知不足,导致患有特定学习障碍的孩子往往被误认为是懒惰、笨等,从而继发性地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及行为问题。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障碍,如焦虑障碍、强迫及相关障碍等,也是导致开学综合征的原因之一。这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使得孩子在学校的群体生活中感到不愉快,进而影响其学业表现。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呢?潘安乐建议,家长应做好以下几件事:提前准备,在开学前1周,家长要注意逐渐减少孩子娱乐时间,尤其是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逐渐调整作息时间,以适应学校的日程;设定目标,与孩子共同拟定新学期计划,在讨论中完成假期到开学的转变,为孩子和自己设定可实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让孩子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有助于保持动力和方向感;时间管理,为孩子树立榜样,与孩子使用日程表或计划器来组织时间和任务;调整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让孩子认识到挑战是成长的一部分;寻求支持,鼓励孩子与家人、朋友或老师交流感受,让孩子懂得寻求帮助和支持。
潘安乐提醒,开学综合征是一个过渡期的正常现象,大多数学生最终都能适应新学期的挑战。通过采取积极的策略和寻求支持,我们可以减轻这些症状,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环境。但如果症状较重或症状持续存在,则会导致孩子无法坚持完成学业,或者发展为躯体形式障碍、适应障碍、焦虑障碍等,就会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所以,当症状较重,自我调节也没有效果,或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两周还没有自行好转时,应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