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江 曾翠 汪峰立 徐小骏 通讯员 廖威 吴锗珊 舒旭影
年味就是团圆
“我是迪娜,是丽水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今年我就想在丽水过一个中国年。”这个春节,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迪娜来到了莲都区仙渡乡寻找年味,从一个“老外”的视角勾画中国年的模样。
“可以到人多的地方找年味。”一到仙渡乡,迪娜就被人头攒动的乡村集市吸引了,在若干个村民的带领下,她体验了写福字、画板龙、逛集市、听社戏、看村晚……这些都是“中国年”。集市上,迪娜开启“买买买”模式,粽子、地瓜干、糖葫芦,各种各样的年货很快装满了她的购物篮。在仙渡乡一年一度的村晚上,迪娜不仅欣赏了由村民精心编排的文娱节目,还品尝到各种地道的丽水美食,她说:“我知道了,原来中国年是亲情、友情的汇聚,最浓的‘年味’就是团圆。”
大年初四,另一位来自罗马尼亚的留学生陈信和丽水女孩张芬祎也在丽水街头开启了一次“citywalk”。作为向导,张芬祎为陈信介绍了丽水各个名胜古迹的历史脉络。从应星楼到南明湖,从刘祠堂背到处州府城,“含丽度”极高的街头漫步不仅让陈信切身体会了丽水的风土人情,也让他对丽水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据了解,为促进中国非遗文化传播,丽水学院联合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文旅局,组织留学生深入丽水各地,感受最正宗的中国年味。不仅如此,丽水学院还联合市新闻传媒中心精心拍摄了系列短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引发热议,并被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首页转载。下一步,丽水学院将继续组织留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华传统非遗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面向国际讲好丽水故事。
好吃好逛又好玩
随着免签政策的持续优化调整,“中国游”热度不减。春节期间,不少外国游客来到缙云,体验山城的首个“非遗版”春节。
在缙云舒洪镇,春节文化氛围浓厚,村晚、剪纸、木偶戏、民俗活动等轮番上阵。人山人海中,外国游客的身影尤其明显,他们对提线木偶戏特别感兴趣。缙云提线木偶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音乐、演唱、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艺术,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在省级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洪丽君的手把手指点下,外国游客手提提线,沉浸式体验木偶戏的趣味和魅力。仁岸村的腰鼓、舞蹈等民俗文艺节目连番登场,尽显乡村活力。外国友人踩着“咚叭、咚叭”的腰鼓节拍,开心地与村民共舞。
缙云剪纸是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源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良,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省级非遗剪纸文化传承人章楚楚给外国游客展示剪纸技艺,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一张张红纸在她灵活的双手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引得外国游客时不时发出“Amazing”的感叹,并小心翼翼地模仿剪窗花。
春节期间,爽面博物馆开展了写春联、爽面和烧饼制作等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工整的春联摆在桌面台前,外国游客跃跃欲试,写下春联带回家。
缙云仙都景区的年味市集上,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丰富的民俗艺术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驻足欣赏。游客们沉浸式感受中国年的浓郁氛围,纷纷表示:好吃好逛又好玩。
每一项习俗都有内涵
金蛇起舞迎新春,侨乡大地纳祥瑞。青田立足“浙江侨乡中国年”这张文化金名片,邀请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国际友人来青田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侨乡青田独特的年味儿。
“这是我在中国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年的文化氛围非常浓。贴‘福’字、剪窗花、舞鱼灯、发红包,每一项习俗都有独特的内涵,很有意思。”来自伊朗的留学生习耐对中国年的文化氛围赞不绝口。
而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发源地方山乡,国际友人们兴致勃勃地观看非遗项目,购买衍生文创产品,并在鱼趣体验区亲身体验抓田鱼的乐趣。来自苏丹的阿布穿着稻田靴、挎着竹背篓,在村民指导下,放轻脚步,将网兜缓缓没入水中,又快又准地一捞,将第一条田鱼收入囊中。
意大利的保罗则在青田第一次体验了篆刻艺术,作为国际青年创作基地“春节之旅”采风活动的成员之一,他此前已在嘉兴、杭州等多地体验过春节文化的习俗。“这里的春节氛围很浓郁,让我很享受,我会把过年的经历全部记录下来,分享给家乡亲朋好友。”保罗说。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蛇年春节期间,青田文化和旅游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数据显示,假期累计接待游客39.1万人次,累计过夜游客15.9万人次,营造出了年味浓、人气旺的消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