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深度报道

  “年粽”诞生

  进入腊月以来,市区紫金街道东升社区水东新村里便弥漫着清新的粽香。

  每天,巷道里总能见到街坊邻居围桌而坐,人人双手翻飞,箬叶在指间旋转,糯米与馅料在灵巧的动作中被飞快包裹成形。

  随着一个个热气腾腾、个头饱满的粽子从锅中捞起,四散的香气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个人,春节的脚步已经临近,那是属于丽水人独有的、从岁月中传递下来的年节味道。

  在丽水,制作粽子早已不仅是为了满足味蕾,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传统。市民付红云便是这传统的见证者和传承者之一。1月16日清晨,她与朋友们早早便聚集在水东新村的一片空地上准备包粽子。

  箬叶、糯米、咸肉、菜干等材料整齐地摆在桌面上,付红云熟练地将箬叶翻转成漏斗状,填入糯米、五花肉和菜干,将叶片的一端卷起盖住糯米,按压,旋转,再拿起一旁的细绳用牙咬住,手指一捻、一缠、一勾,翻飞之间,一只粽子就被包裹得严严实实。记者低头看表,整个过程只用了10多秒钟。

  对付红云而言,包粽子从来不只是一项家务活。“很考验耐心,每年都得提前准备。”她告诉记者,包粽子的第一步是清洗箬叶。叶片经过三四天的浸泡后,还得放进约60摄氏度的热水里煮透,以去除杂质并使叶片更加柔韧,“这样的粽叶才不会粘米,且色泽透亮。”

  今年,付红云已经在家包了200多个蛋黄粽和50多个豆沙粽。孩子们最爱蛋黄粽,她每年都亲自挑选、剥开新鲜的咸鸭蛋,确保每一颗蛋黄都新鲜饱满。对她来说,几十年来每一次包粽子,都是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年味的过程,更是年复一年的情感延续。

  而在水东新村的另一端,孙菊美与孙玉美姐妹俩也在忙着包粽子。她们的手艺同样娴熟,一上午便包出了近300个粽子,菜干肉粽、板栗粽、蛋黄粽不一而足。对于她们来说,粽子的味道是与时光紧紧相连的。

  “用土灶煮熟的粽子,和从高压锅里出来的味道可完全不同。”孙菊美说,煮粽子很讲究火候,“锅大火旺,得在土灶上用柴火煮三四个小时。”木柴的香和粽叶的香交织在一起,让整个小区都飘散着浓郁的年味。

  煮粽子的高潮往往出现在锅盖被揭开的瞬间。一只只粽子被无数双筷子飞速夹起,大家顾不上烫手,争先恐后地剥掉粽叶,趁热咬下第一口。这一刻,热腾腾的粽子和满怀欢喜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年来了”。

  丽水的粽子,承载的不仅是年节气氛,更是世代相传的情感纽带。它们在家庭的厨房里,在街头巷尾的蒸锅中,在每个人的记忆里,伴随着团圆与期许,升腾成一股温暖的力量。

  粽有众味

  过去每到腊月,丽水的年味总是伴随着洗粽叶、浸糯米、包粽子的忙碌铺展开来。这种节前的传统家务活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必修课”。粽子的意义不仅是停留于味觉的享受,也是供奉祖先的祭品、馈赠亲友的心意,更是一份对团圆的执念。

  “以前的粽子,馅料简单,萝卜叶肉粽和菜干肉粽就是标配。”付红云说,如今粽子的种类已随着不同的喜好变得丰富多彩。

  粽子的灵魂,在于馅料的用心。鲜肉粽离不开上好猪腿肉,需提前用料酒、酱油或甜面酱腌制入味,甜粽则要求豆沙经过筛选、炒制,质地细腻而香甜;板栗需经过风干去皮,蜜枣则得饱满绵软,每一种食材都带着讲究。而这一切,往往都由家中的主妇一手操办,从原料的挑选到成品的出锅,她们让这道传统美食带上了一份家庭独有的印记。

  在付红云家,粽子的“咸甜之争”从未停止。“我老伴只吃甜粽,咸粽是一口也不碰的。”付红云带着几分嗔怪地笑道,每年她都会专门为丈夫准备几十个甜粽,以豆沙为馅,加入糖与猪油炒至黏稠,而糯米也要用糖拌匀,“煮熟甜粽的那锅汤水,才是真正的精华,香甜得让人忍不住舀上一碗。”即便包粽子时总有人叨念着“少放点糖”,可当粽香随热气升腾时,所有的抱怨都会被这一碗甜汤治愈。

  而付红云的外孙女则爱吃咸粽,这些年来,蛋黄排骨馅的咸粽逐渐取代了萝卜叶肉粽的地位,成为家中的新宠。

  当然,丽水的粽子远不止付红云家餐桌上的那几款。在形态和工艺上,粽子展现着不同的地域特色,也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密码。

  遂昌的长粽长约20厘米,由近10张野生箬叶紧密包裹,再以龙须草扎成八九节,寓意长寿安康、长长久久。云和与龙泉常见的灰碱粽,则使用了一种特别的原料“灰碱”,需提前2个月精心制备。庆元的笋粽更是别具一格,将笋壳作为“外衣”,糯米拌入“笋油”,煮熟后金黄鲜亮,散发着独特的山野气息。而深受丽水人喜爱的“一口粽”则以米少馅多、小巧精致而独树一帜,一口便能尽享层次丰富的风味……

  不同的粽子,包裹着不同的情感,也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无论是蒸腾的粽香,还是包扎的巧手,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粽叶片片,如同一枚枚小小的信笺,将家人的欢聚、朋友的祝福、对新年的期盼全部收纳,用热烈的温度传递。那一口软糯香甜、咸中带鲜,是生活最淳朴的滋味,也是传统最隽永的回响。

  粽香悠悠,这滋味里有童年,有人情,更有岁月静好的笃定。

  粽香情浓

  粽子的吃法随着岁月流转变得丰富起来。

  蒸煮、煎炸、蘸糖,各有妙处。蒸煮的粽子是经典选择,糯米与粽叶经过蒸汽的洗礼,融合出清新的香气;煎炸的粽子则更显别致,外皮金黄酥脆,一口咬下去,先是舌尖的酥脆触感,而后是糯米的软糯,夹杂着淡淡的粽叶香和五花肉的鲜美。“孩子们喜欢换着花样吃粽子,我愿意为他们做粽子,这也是一种乐趣。”付红云笑着说。

  粽子的味道在变,但丽水粽子真正的“内核”从未改变。在老丽水人的记忆里,每一个春节,都离不开粽子的陪伴。

  “每次吃到粽子,就知道又到了年关。”孙菊美回忆起小时候,眼里满是温情。那时,腊月的村庄弥漫着粽香,家家户户忙得热火朝天。男人们杀猪切肉,女人们洗粽叶、浸糯米,大家分工明确,各自忙碌。“等到粽子下锅,土灶里柴火烧得旺旺的,厨房里满是糯米和肉的香气。”粽子出锅时,孩子们总围着灶台打转,迫不及待想尝第一口,而大人们却总说:“年夜饭才能吃,等着!”

  年夜饭桌上摆出的粽子是最具有仪式感的——香软的糯米包裹着五花肉、板栗、咸蛋黄或豆沙,油脂在高温中渗透到米粒,粽叶与馅料交织成一道复杂而诱人的味道,全家人围桌而坐,吃着自家亲手包的粽子,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满足感。“那时觉得,只有吃到了粽子,一年才算是圆满。”孙菊美说。

  包粽子的多寡,既象征着一年的收成,也承载着对来年安康的期盼。“以前,粽子包好后都会一串串地高高挂起,寓意‘包中’‘高中’。年前包的粽子能一直吃到正月底。”孙菊美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粽子已不再是节日的专属,只要家里的孩子馋了,她随时都会包上一锅,“想吃就吃,也是一种圆满。”

  丽水的粽子,是人间至味,也是乡愁的滋味。当粽香飘散在空气中,时间仿佛变得柔软而丰盈。一口粽子,是岁月的浓缩,是家和的象征。它讲述着从前的故事,诉说着久违的情感,也延续着一份对故乡的牵挂。

  尽管如今包粽子的仪式感已不如从前那般隆重,但依旧有人乐此不疲地守着这项传统。那一片片粽叶、一粒粒糯米,既裹住了人们对美食的眷恋,也释放了心底的乡愁。也许,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坚守,让传统得以延续,也让粽香成为了丽水人记忆中恒久不散的幸福年味。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1-23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2828.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