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瓯江特刊

  老街旧巷 写满岁月悠长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文脉所在,许多城市都有一个特色街区,它承载着名人掌故、商贾繁华。老街,是一座城市的缩影。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亦是如此。

  一条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从市区大众街三坊口,向西延至中山街,全长约150米,这就是刘祠堂背老街。

  与形形色色的老街一样,刘祠堂背也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它的故事,或许应该从刘基这个名字讲起。

  刘基(1311—1375),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受封爵位诚意伯,谥号文成。

  古时,刘祠堂背一带曾有座三皇庙,世人也因此称之为“三皇岭”。明嘉靖七年(1528),处州知府潘润在三皇庙废址上建刘基祠堂。因刘基被尊称为明代开国“帝师”,“三皇岭”后又改称“帝师背”,也称“刘祠堂背”。

  据史料记载,刘基祠堂设在刘祠堂背北端,祠堂门前是“帝师坊”,东西朝向,高约六七米,呈“八”字摆开,全用青石筑成,整个牌坊雕刻着飞禽走兽,有历代名人名画,栩栩如生。

  刘祠堂背曾是旧时处州府城主街道的一部分,繁荣非常,是来往客商或是官员旅人的必经之地,逸闻趣事迭起:

  “帝师坊”前有一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意思是说文武百官要想经过刘祠堂背,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一律步行通过,体现了刘祠堂的庄严和对先贤的崇敬。

  除了历史底蕴,刘祠堂背老街还继承了优良的红色基因。

  在街区东北侧,有一座幽静的小院落——中共浙江省委联络站旧址(黄景之律师事务所),室内复原的陈列和图片展览,再现了当年这里曾经历的一切。

  抗日战争期间,偏远的丽水山城一时成为浙江省抗战的大后方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便于领导全省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中共浙江省委机关于1939年3月从温州秘密迁至丽水。

  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丽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刘英旧居、兴华广货号等旧址有机结合,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省委机关在丽水的活动面貌。

  老街不长,写满岁月悠长。千百年的轶事在这里酝酿发酵,饱经风霜的建筑在这里见证岁月变迁。

  古韵新颜 街区风采依旧

  作为丽水城区留存下来的唯一一条明清古街,如今的刘祠堂背街区,在保留传统老街古朴韵味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生活的独特色彩,为丽水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街区整体设计为“一心、双轴、三区”,以刘伯温文化展示为核心,三大功能片区——古街非遗文创区、南部商街活力区、刘祠文化展陈区,功能明确,不同业态沿着东西向的历史记忆轴和南北向的历史活化轴一一展现,为游人营造出美好的古街游玩体验之旅。

  设计理念上,历史文化街区根据现代城市的需求对建筑空间外部色彩、灯光、景观,进行现代创意设计,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协调融合。

  在这里,古今是能够相见的。

  整洁干净的街道边,新开张了一间中药铺。店主邱日东,云和人,医术传至他时,已是第四代。曾经,他也是老街上的住户:“我租住在这里好些年头,那时,这里很热闹。”

  刚来丽水的时候,邱日东就把店铺开在了刘祠堂背,街区修缮完成后,他又第一时间搬了回来,“我相信经过修缮的刘祠堂背,一定能重现繁荣,这里的文化底蕴是‘搬不走’的。”

  32岁的金豪飞,和女友在历史文化街区C区8-1号,开了一间摇滚音乐主题的小酒馆,“没有繁复的装修,只是简单淘置了一些二手家具。”他觉得,“这样才和老街的气质更搭。”开始试营业后,金豪飞每周都会举办一个主题活动,个性化的活动每次都能吸引不少喜爱新潮的年轻人前来打卡。现代生活的独特色彩,被巧妙地融入到历史老街区中。

  “传统”与“现代”,“古风”与“时尚”,在老街的各个角落不断交织碰撞,营造出独特的时空交融感。随着越来越多特色餐饮、休闲娱乐、风情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小店以及咖啡轻吧等新兴业态的入驻,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拓创新 书写时代篇章

  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有着几百年的文化作为底蕴。如何让它背靠“历史文化”这棵大树,走得更好更远呢?来自市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刘基文化如何持续赋能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讨。

  “因刘祠堂的建成,才有了刘祠堂背的街道名称……”在座谈会交流研讨环节,丽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科院丽水分院刘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吕立汉率先发言。他详细介绍了刘基与丽水的关系,阐释了刘基文化在我市名人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并引出了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利用好刘基文化这一重要研究课题。

  “先有了祀奉刘基的诚意伯祠堂,才将处州城内中直街的三皇岭改称刘祠堂背;因为在刘祠堂背建了‘帝师’‘王佐’‘云龙际会’3座牌坊,才有了三坊口的地名;因为在帝师坊口先立了‘下马碑’,后来才在坊下斜侧开了一条不用下马下轿的掩宦弄……”丽水市政协文史专员、市史志领域特聘专家吴志华提出,透过一个个地名,可以窥见这片街区积淀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他认为,要好好梳理每一个历史街区的地名文化,充分挖掘出地名背后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和人文底蕴,让市民游客更加了解丽水古城古街区的时代变迁,进一步传承弘扬本土文化。

  “期待刘祠堂背打造成一个活态的、开放的、没有围墙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绘就处州版的‘清明上河图’。”鱼跃酿造第十代掌门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旭东在发言中说,之所以入驻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一方面是因为回到了“诞生地”——鱼跃老字号始创于1919年西园庙弄10号的德生酱园,而今旗舰店所处的位置就是西园庙弄的弄口,代表着鱼跃不忘初心;另一方面,在旗舰店二楼设立以刘伯温爵号“诚意伯”命名的“诚意阁”,代表着鱼跃人始终以十足诚心和诚意对待每位顾客。

  “现在回到我们开始创业的地方,希望能和街区一起成长,行稳致远。”陈旭东说。

  “街区保存得很好,保护修缮也很到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刘涛是第一次来到刘祠堂背,对丽水历史街区的相关工作表达了肯定,他认为,在挖掘和保护街区历史建筑的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分级有序推进,让资源得以活化利用,在传承文脉的同时实现城市有机更新。”

  “春节期间,我们将举办‘太公祭’,欢迎大家到时候来体验这一盛典。”温州市文成县刘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南田刘基文化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少敏向在座的专家学者们热情邀约。太公,是刘氏后裔对先祖刘基的敬称,“太公祭”也因此得名。刘氏宗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和六月十五举行春秋两次祭祀典礼,自明正德九年(1514 年)首次致祭以来,已传承500余年,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成为中国活态存续的家祭样本。2011年,“太公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这为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举办同类活动提供了有益参考。

  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乃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丽水市政协副主席、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卫宁表示,“历史文化街区像一部立体的史书,翻开它们,就能触摸到一座城市跳动的文化脉搏。”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应以刘基文化为典型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底蕴,锐意开拓创新,精心塑造出更为丰富多元的全新业态场景,全力搭建起对外展示的优质平台与窗口,奋力谱写“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篇章。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1-10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2050.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