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瓯江特刊

  不遗余力收藏档案文献

  收集乡土档案文献的人本就不多,大多是“50后”“60后”,连“70后”“80后”都很少。孟浩这样的“90后”,不仅热衷,还自己冒出来主动捐赠,同行笑他:“有点傻。”

  在同龄中,他也是“另类”。微信朋友圈,很少有关流行的娱乐话题,转发的大多是传统文化类文章,常发布跟丽水相关的乡土文献资料。在他经营的孟美昌号古玩铺里,几个大柜上、橱窗里,除了旧书就是旧照片、旧资料,有时这些东西堆得很高,把他整个儿埋在里头。

  孟浩走上乡土档案文献的收藏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

  受奶奶的启蒙和熏陶,孟浩从小对传统器物兴趣浓厚。童年时,他特别喜欢在家翻箱倒柜找银元、摸铜钱,深信“前人的东西可以教育后人”。初中时,当同学们热衷游戏、收藏卡牌,他已经用攒下来的零花钱,买回不少古钱币。上大学后,他把课余时间都留给了古物收藏。周末时,早上不到5点,他便起床赶往当地的古玩市场“淘宝”。

  2009年,孟浩无意间得到一本《松阳乡土史》。“里面记录了松阳的岁时风俗、村落建筑,还对民间传统文化、地方风物进行系统梳理。”他越看越有味道,活态的文化遗产、朴实的百姓情感,深深触动了他。从那以后,孟浩开始关注、研究浙西南乡土历史,特别留意与松阳相关的。

  孟浩开始有意识地收藏乡土文献档案,是在2015年。也是在这一年,他将古玩和各类文献档案一同搬至松阳老街,并将店铺取名“孟美昌”。

  为了收集更多本土档案文献,他阅方志、翻家谱,同时按图索骥,从金华、杭州、江西等地买回数万件丽水本土的古籍资料、契约文书和民俗藏品,既有高焕然、叶维藩、叶如舟、赵舒等本土历史名人的书画信札,也有《松庐诗存》《中国帝王历史论略全编》等由本土文人编著的古籍善本。此外,他还买回了民国7年、17年编撰的《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同学录》,“这两本书,记录了处州中学从清代莲城书院开始的变迁,其中还有历届毕业生的简历,极为珍贵。”在孟浩心里,它们不是一本书,也不是几页纸,而是本土文化的根脉。

  就这样,许多有生产生活印记、文化时代符号、收藏展览价值的档案,在孟浩手中得以回归本土,妥善保存。

  给它们找个“好归宿”

  正当孟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攒下满箱满柜的档案文献时,他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捐赠部分藏品。

  事情要从2024年春天说起。

  去年3月底的一天,几位“陌生人”来到孟美昌号。登门的不是别人,正是松阳县档案馆馆长黄金花和专家馆员。“孟浩是一名优秀的民间收藏爱好者,他对松阳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这么年轻就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和深厚的学养,非常难能可贵。”让黄金花最为震撼的是,自己见到了许多极为稀缺的档案史料,其中一些已年久失修亟待保护。临走时,她提出,档案馆可以代为修复。孟浩欣然交付三份残破得无法展开的清朝年间松阳童试科举试卷。

  半个月后,孟浩收到了修复后的科举试卷。当收藏多年的珍贵档案在眼前徐徐展开时,一个念头从他脑海中闪过:“终于找到了一个更合适保护、收藏它们的地方。”他当即决定,将这三份在省内其他档案馆都很少见的科举试卷捐赠给松阳县档案馆。

  而后来发生的事,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孟浩的这个举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内容长达3米,涵盖四书五经”“卷面字体是科举考试标准的馆阁体”“卷后附有五言律诗”……经松阳融媒体中心、人民网等20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这三份科举试卷吸引了超过1.5亿的浏览量,一度占据微博热搜榜第二名。

  之后,孟浩的捐赠一发不可收拾。民国时期水利、水灾的民间捐款收据、船舶流动证、航运票据等陆续进入松阳县档案馆。去年6月5日,孟浩多了一个新身份:松阳县首批档案征集联络员。

  凭着满腔的乡土情怀,孟浩以自己的方式“拂去尘埃,摆渡历史”。

  2024年8月1日14时许,孟浩手捧一只旧木箱,走进松阳县档案馆。这一次,他捐赠的是《清至民国松阳叶逢章家族档案》。这批档案文献形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间,时间跨度达156年,可分为科举习文系列、参政经商系列、家族事务系列文献,共456件。

  从当天14时到22时,黄金花和馆员们一起细心接收、逐一清点、登记。一旁的孟浩,目光始终落在这些资料文献上:“前后花了七八年时间收集,却是第一次这么系统地去审阅它们。”孟浩感慨地说,“一个家族跨百年的历史变迁,在字里行间留痕、传承,从视觉上看,竟会如此亲切和典型!”

  这批档案记载了松阳作为江南叶氏发祥地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诸多档案类型更是属全国或全省首次发现,如科举乡试引条,为全国首见;科举童试试卷,为全省首见,“生成年份最早的文书距今240年,最晚的也有84年”。

  2024年12月17日,《清至民国松阳叶逢章家族档案》入选第五批“浙江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纳入“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松阳民间档案编研展示项目,获得2025年度浙江省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专项资金支持。

  消息传来时,孟浩又一次肯定自己的捐赠是明智之举,“终于为它们找到了‘好归宿’。”

  拼出“松阳乡土文化版图”

  质朴雅致的孟美昌号,装着越来越多的乡土文献资料。与这些散发着古旧气息的泛黄纸张相比,孟浩“90后”的模样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而他抿嘴思考的神态、一丝不苟的动作,又与沉稳恬静的气氛契合得很。

  一边收藏古玩,一边扎进故纸堆,孟浩走上了“以藏养藏”之路。有时资金周转不开,他就卖掉一部分古玩,“换来的钱继续收集文献资料”。同行调侃他“不务正业”,总买回一堆没什么经济价值的“废纸”。

  孟浩对此不以为然。“并没有多远大的目的,只是觉得,有钱赚的事很多,有意义的事却很少。”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诸如“收藏是取之于民,归之于民”,以及“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比赚钱更有意义”之类。

  “松阳的乡土文献档案,我都会想办法带回来、留下来,更加不会卖。”他曾多次对身边人这样说,其中包括黄金花。“专业、细致、谦逊,有情怀,”,是黄金花对这位年轻人的赞许。在她看来,收藏是一种私人行为。可贵的是,这个小伙子的心里从来不会只想着私利,对传承乡土文化的那份自觉自愿始终镂刻在他的骨子里。

  “除了历史价值,档案文献更大的魅力在于能拉近人与人的情感。”孟浩用收藏印证了这一点。松阳乡土文化爱好者叶战修,是叶逢章家族后辈,孟浩收藏的叶逢章家族档案多处印证了其父亲生前编修的《枫坪村志》《枫坪叶氏宗谱》,其中甚至有他爷爷叶逢传亲笔写的一篇序文,这令叶战修甚是动容:“那一刻,爷爷的文风、生活轨迹,全在字里行间流淌。”这样的消息不胫而走,常有当地百姓跑到孟美昌号“寻根问祖”,期待在这里遇见与先辈有关的物件,哪怕是残章断简也足以兴奋许久。

  “那个叫‘历史’的东西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宏大叙事,而是一系列细节和碎片的集合。”孟浩用演讲般的口吻说道,“那些细节和碎片可以补充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一份乡土档案文献,可能是某个人一生的记录,或是一个家族跨越不同时代的兴衰史,甚至是一个朝代到另一个朝代的更迭痕迹。通过文献资料“显影”,那些详实的事迹和生活轨迹会告诉后人,“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哪些热气腾腾的故事”,从中看出旧时松阳人的品质和道德规范,重温传统的文明与归属感。

  这些年里,孟浩花费上百万元,收藏了数万份乡土文献。

  眼下的孟浩,像极了一名“拼图者”,正用一份份档案文献拼出“松阳乡土文化版图”。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1-10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2031.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