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瓯江特刊

  “水连云来云连天,畲族唱歌几千年……”

  景宁敕木山下的鹤溪街道双后岗村位于县城边,村口的大门楼上,“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几个大字格外耀眼。村中高低错落的泥墙黑瓦,在绿树繁花的掩映下,一片祥和。

  12月20日下午,我们刚进村,便听到阵阵嘹亮而清脆的畲歌。在一座老房子门口的土墙上,挂着“畲歌蓝大妈工作室”的牌子。推开门,我们见到了87岁的畲族大妈蓝陈启。

  蓝陈启正看着孙媳妇雷汤菊和曾孙蓝黄磊练习畲歌,显得格外开心。

  习近平、李强、张德江、赵洪祝、夏宝龙等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都曾到这座老房子调研,欣赏蓝陈启的畲族民歌表演。她那宛如天籁的声音,赢得了众人的点赞。

  “歌龄”80年的她,今年成为景宁第一位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蓝陈启说,她是畲乡解放、改革开放、景宁畲族自治县设县等大事的见证者,感受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自己唱了一辈子歌,唱的都是关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歌。

  畲歌唱了八十年

  蓝陈启家左厢房的一个房间里,陈列着她数十年的“档案”:和各级领导的合影、到各地演出的照片、各类荣誉证书。

  红色的本子和发黄的老照片,记录了她的畲歌之路。

  畲族没有文字,他们以凤凰为图腾,以歌代言、以歌叙事,用山歌表达喜悦与庆典,寄寓相思与离别。畲歌是畲族人民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过去畲民常常通过山歌,把生活、生产的场景编成唱词,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由此形成了婚嫁、劳作对歌和“三月三”歌会等传统。

  1938年1月10日,蓝陈启出生在敕木山村。唐代时,景宁最早的畲民迁到敕木山一带。历经千年发展,如今敕木山有40多户200多人。

  蓝陈启有5个兄弟姐妹。她从未上过学,却从小喜欢听长辈们唱畲歌。母亲经常编着各种畲歌,哄他们兄弟姐妹入睡。有时,父母带她上山干活,也会唱歌给她听。如今,她依然记得母亲给她唱的畲歌:“公鸡上岭尾巴翘,鸭子下田衔稻草。喜鹊上树叫名字,花鸣小鸟唱山歌。”

  七八岁时,她便开始跟母亲学唱畲族民歌,她自幼聪明,一学就会。圆润洪亮的声音,常常回荡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她也因此成为敕木山下一只婉转的“百灵鸟”。回想起这些畲歌,她那沧桑的脸上透露出纯真的笑容。

  畲族民歌由长辈传承给晚辈,在一代代人中流传。蓝陈启也将畲歌教给了儿子、孙子,甚至曾孙还在襁褓里时便熟悉她的歌声:“小孩小又小,小孩穿裙拖到地。早上去玩晚上回,一身衣服都是泥。”

  蓝陈启的记性好,10多岁后,1000多行的畲族史诗《高皇歌》她能一唱到底。“年轻时,我算是同辈人中唱得比较出色的,胆子也大,大家都不敢与对面山头的人对唱畲歌,只有我敢。” 亲戚好友们都夸赞她,而她也即兴咏唱,敕木山畲族村寨的人都知道这位畲歌唱得极好的姑娘。

  18岁时,她嫁到了双后岗村。那时,村里住的都是四面漏风的土寮。蓝陈启说,火篾当灯草,辣椒当油炒,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于丈夫是干部,上班很忙,家庭里里外外的事都由她来操持。她陆续生了6个儿女,后来丈夫又因高血压半身不遂,她一边拉扯孩子,一边照顾丈夫。虽然没有舞台让她歌唱,但她平时坚持哼哼畲歌,以此宽慰自己。“从那一刻开始,我就坚定了要将畲歌一直唱下去的决心。”

  2009年,蓝陈启再次遭受沉重打击,长子病逝。她仍然用畲歌化解悲伤。“一唱畲歌,烦恼也忘了!” 蓝陈启说。

  生活是歌、劳动是歌、交流也可以是歌,“出口成歌”的蓝陈启,成了远近闻名的歌手。

  走出国门唱畲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景宁畲族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3年,日本福井市为举办环太平洋民间艺术节挑选民间歌手。几位日本客人来到景宁双后岗村欣赏了蓝陈启的表演后,便约她第二年到日本演出。

  蓝陈启又惊又喜,喜的是山村农妇竟然有机会走出国门唱歌;忧的是自己从未出过国,万一没唱好,会给祖国和家乡丢脸。于是她日夜加紧练习。但不幸的是临出发前两个月,三女儿因上山干活摔成重伤。尽管蓝陈启精心照料,却还是没能挽救回三女儿的生命。

  这对蓝陈启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向乐观的她泪流满面,茶饭不思。而此时,离演出的日子越来越近,所有手续都办好了,她却一度想放弃到日本演出。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局和镇里的领导得知她的情况后,纷纷登门慰问,劝说她一定要克服困难,打起精神,为景宁争光。景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得知后,也专门上门探望。

  蓝陈启感受到了领导们及亲朋好友的关爱和温暖,决定化悲痛为力量,穿上畲族特色的凤凰装,走出国门表演。

  1994年9月,57岁的蓝陈启启程前往日本福井市。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走出国门,一个语言不通、不识文字的畲乡大妈,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同时也倍感压力。

  而她并未令人失望。参加演出时,她不慌不忙地登上舞台,一边编织畲族彩带,一边放声唱起畲歌。她的天籁之音以及畲族彩带的独特魅力,成为现场焦点。

  演出结束后,观众意犹未尽,主办方便邀请她再次登台。于是蓝陈启增演一场《高皇歌》开篇独唱。蓝陈启继续一展歌喉,精彩地演唱了《高皇歌》中的开篇五首曲子,将演出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一时间,她的歌声传遍了日本。

  活动结束后,她又前往敦贺市表演,并受邀前往大阪市参加大阪博物馆建馆20周年庆祝活动。蓝陈启依旧一边编织彩带,一边唱歌。如瓯江水一般清澈的歌声,在大阪博物馆流淌,那带着淳朴韵味的《彩带歌》,虽然从语言上无法让异域的日本人听懂,但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绎,震撼了观众。

  演出结束后,博物馆馆长找到蓝陈启,希望能收购她的彩带和编织工具。通过翻译,馆长的请求让蓝陈启一时没了主意。她立即请示访问团团长,团长也感到意外,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专门向陪同的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的官员征求意见,最后致电国内报告这一情况。

  多方辗转后,收到回复说:畲族彩带是畲族传统工艺,其编织工具和彩带并非是需要保密的物件与技术。蓝陈启这才心里有底,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博物馆馆长得知后,非常高兴,拿着一叠厚厚的5万日元递给蓝陈启。蓝陈启对日元没概念,“当时我还悄悄问同行的人,这钱拿回国能不能用?” 回国后,她立即兑换到590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我近两年的收入了。”

  蓝陈启编织的彩带和工具,在日本大阪博物馆里,成为中日友好的一个重要物证,也是民族文化走出国门的一个缩影。

  唱出畲乡大风情

  从日本演出回来,蓝陈启得到了一个称号:畲族歌王。因为有蓝陈启,双后岗村的名气也更大了。

  上世纪90年代末,景宁发展畲族旅游,畲语畲歌畲舞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双后岗村也决定搞旅游开发。蓝陈启在杭州打工的大儿子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家乐。

  出过国的蓝陈启,成为了这个村风情旅游的畲歌总教练。“这个村原本好多人都不会唱的,我都教过。” 如今,双后岗全村400多人中,能歌善舞的占到十分之一,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风情村”。

  那时,蓝陈启家的老房子也成了畲族婚俗表演点,全年参与表演200多场。她常开玩笑:“我一年要当200多次丈母娘。”

  20多年来,她家常常宾朋满座,很多人都跑来听她唱歌。从地方到中央,从县内到县外,从国内到海外,那本发黄的签名册记录了这些嘉宾们的到访情况。蓝陈启成了县里、市里的一张文化名片。

  2001年,景宁畲族风情歌舞剧《畲山风》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这事成了小县城里街头巷尾议论的大事。一向热爱畲歌的蓝陈启心想,如果自己也能到北京的大舞台上去唱就好了。正是从那时候开始,蓝陈启常常模仿电视上的表演,为有一天能站上首都的大舞台默默做着准备。

  那年10月,她代表景宁参加了“浙江省暨杭州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周”,捧回了彩带编织才艺表演制作奖。2004年,她又获得首届银龄美大赛浙江赛区组委会最佳参与奖及“浙江魅力老人”荣誉称号。

  2008年,她成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那年8月,景宁县城石印山广场举行民间文艺展示活动,蓝陈启和50多名徒弟在台上展开了30多个回合的畲歌对唱,一时间观众掌声不断。

  2012年6月,75岁高龄的蓝陈启梦想成真,成为风情舞蹈诗《千年山哈》里年纪最大的演员,到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被安排在节目互动中向嘉宾敬茶。演出前不久,她的腿痛风又犯了,但她仍坚持演出。当畲乡景宁的茶端到嘉宾面前时,大家都被这位古稀老人所感动。

  曾经有一次,省内50多位作家走进双后岗村开展采风创作活动,蓝陈启成为“主角”之一,省作家协会主席、小说家叶文玲称她是“畲乡人民优秀的代表”。一位作家还写下《我的畲族阿娘》来记录蓝陈启。

  歌唱祖国大发展

  蓝陈启说,她喜欢看新闻,通过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她见证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辈子都用歌声来赞美祖国。

  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56个民族中的一个,那时她与畲汉群众载歌载舞,共同庆祝。1984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这更是畲乡的大喜事。她曾自编歌词唱道:“党的政策真英明,中华民族大家庭,景宁唯一畲族县,全国人民心连心。”

  她说,从解放初期吃不饱饭,到后来家里盖了房子,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畲乡景宁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大儿子结婚了。分田到户后,家里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党的政策好,村里开通了公路,还种起了香菇和茶叶,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双后岗村是景宁第一个通电话的畲族村,还搞起了旅游开发。

  她自编迎客歌:“欢迎贵客来畲乡,畲民心中喜洋洋,山笑水笑人欢乐,留得客人住下来。”

  蓝陈启说:“我大多时候唱的畲歌都不是普通的山歌,我唱的是国家的发展。”

  在蓝陈启的工作室内,她曾接待在浙江工作过的习近平、李强、张德江等同志。

  2002年11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景宁调研,双后岗是考察中的一站。“高兴真高兴,今天看到领导来。领导带来十六大,政府关心我畲民。党的决定真英明,中央政策关心人民……”

  蓝陈启现场唱出这首歌,赢得阵阵掌声。她怕习近平同志听不懂歌词,特意让儿子将唱的内容记下来。

  “唱完后,习近平同志和大家一起鼓掌,还把写着歌词的纸张折好,放进了口袋。” 说起这段往事,她如数家珍,仿佛就在昨天。

  习近平在景宁调研时曾指出,“畲乡特色要充分展现出来”。

  蓝陈启说自己是祖国发展的见证者,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景宁畲族自治县设县40周年之际,回忆起经历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以前,景宁出山很不方便,2013年景宁开通了高速, 如今的畲乡发展越来越好了。

  今年4月份,景宁建县40周年庆祝活动上,87岁的蓝陈启身穿藏青色畲族服装,腰系彩带,头戴凤冠发饰,盛装表演。

  “太平盛世好年景,民族团结代代传……”回想社会的巨变,她的歌声更加洪亮。

  蓝陈启用歌声,唱出了畲乡发展的自豪,唱出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

  让畲歌世代唱下去

  20多年前,因为无人愿学畲歌,蓝陈启曾经一度愁眉不展。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会唱畲歌的人更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何把畲歌世代传下去,成了蓝陈启最大的心事。

  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蓝陈启最着急的是“后继者”。她说:“‘非遗传承人’是荣誉,更是责任。我要将畲族民歌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畲歌,蓝陈启创作的畲歌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敲开了毒品的大门,关上了希望的窗。一次吸毒终生悔,莫拿生命赌明天。” 作为禁毒队的队员,这是她专门为禁毒编写的《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她也是消防宣传员,还将消防知识编进了畲族民歌,陆续创作了《消防教育畲歌》《消防安全短歌》等十余首畲歌。“消防知识要学习,不玩电器不玩火,碰到火灾要报警,消防号码119。”她与孙媳妇一起,唱响消防畲歌。

  用畲歌宣传,使用当地的语言,能够轻轻扣动群众的心弦,让宣传入心又入脑。蓝陈启因此获得了 “浙江省十佳消防志愿者(服务队)”“首届浙江119消防奖先进个人”“丽水市消防工作先进个人” 等称号。

  去景宁鹤溪小学给学生们教歌,到福建泰宁以及温州等地示范,为畲族民歌传承,她到处奔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向蓝陈启拜师学艺。特别是每年暑假,来自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从各地赶来,专门上门学艺。蓝陈启家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留下了这些学生的签名。

  虽然她教过不少人,但她最得意的接班人还是孙媳妇雷汤菊。2015年,在外地开超市返乡创业的孙媳妇跟着她学畲歌。雷汤菊虽然从小在畲家长大,也会一些歌曲,但真正让她唱,她并不敢,嫁到双后岗后,在蓝陈启的不断鼓励下,终于也能一展歌喉,还成为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的非遗传承人。

  现在,最让蓝陈启开心的是上高二的曾孙蓝黄磊也加入了“畲歌”团队中,跟着她学,还多次参加县里的演出。

  蓝陈启说:“我唱了一辈子的畲族民歌,有人能继续唱下去,我就满意了。”

  从母亲的襁褓中一直到银发苍苍,民歌一直与她相伴,80年来,她也用最纯朴的歌词歌唱生活的酸甜苦辣,歌唱美好的时代变迁。

  她说,自己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做事,为国家歌唱,希望畲歌一直能唱下去。

  采访结束时,蓝陈启又唱起畲歌送别!

  畲歌嘹亮,婉转悠扬地传出大山……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4-12-31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1436.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