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学习实践

丽水学院以“四项工程”赋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李俊杰

  高校作为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丽水学院以服务丽水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改革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工科发展支持力度,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构建产创融合、产才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的新格局,为丽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支撑。

  一是人才依靠教育,实施“产教融合”提升工程。丽水学院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支持工科专业建设。增设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与产业匹配度高的“新工科”专业4个,开设集成电路设计、金属材料工程等特色专业方向,加强自动化等传统专业适应性改造,推动新文科和新工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加快“微专业”建设。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等硕士点建设,推动每个工科硕士点均在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行“1+2”工科硕士培养方式。努力建强工程师学院,实施工程师学院进产业园区行动,支持与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完善产业行业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标准和要求,创新“校企七共”合作机制,多主体协同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业学院14个。坚持深化科教融汇,明确教师科研项目预期成果中人才培养方面的量化指标和要求,促进教师主动吸纳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统筹推进职普融通,持续开展与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等7所中职院校中本一体化培养,促进高技能人才属地培养、本地就业。

  二是产业定位科技,实施“产创融合”提升工程。丽水学院主动对接丽水主导产业补齐短板,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建设。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做强智能控制与先进装备、中医药与大健康等学科团队,服务“1315”特色产业链科技创新需求。努力探索跨学院协同机制,加强“智能+制造”“数字+设计”“数字+管理”等学科交叉,适应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发展。鼓励学科团队牵头或参与半导体、机械装备等“1315”特色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实验室)建设,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升级急需的核心关键技术。大力支持专任教师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创新中心建设,完善项目、人才、设备、成果等资源集聚和共享机制。完善校企协同攻关项目评价机制,推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实行校企双负责人制,优化学校项目负责人以企业为依托单位取得成果的认定方式,推动产业科创协同。

  三是科技索引人才,实施“产才融合”提升工程。丽水学院坚持人才引育并举,拓展设立团队领衔专家、科创平台负责人、技术创新带头人等岗位,优先支持引育学科和产业双向急需的工科高层次人才。加强工科PI团队引进,实施工科人才校地双融行动,按照全时双聘相关规定促进人才交流共享,双聘高层次人才30人以上。支持工科青年人才走出校园,有组织地利用“双百”计划、科技特派员、博士创新站等载体开展200人次以上驻企服务。探索实体化地方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共享双聘”机制,实行“留岗进站(院)”灵活工作模式,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服务活力。将技术创新水平、成果转化程度和产业发展贡献纳入评价指标,探索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成果等效机制。实行团队考核制,开展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尊重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

  四是教育赋能产业,实施“校地融合”提升工程。丽水学院坚持“校城命运共同体,全校服务全域”理念,以服务产业为导向实行“一县一策”,持续推进与全市九县(市、区)校地战略合作全覆盖。实施地方研究院(政产学研平台)共建行动,持续做强缙云研究院、龙泉研究院等具有丽水学院特色的地方研究院,持续做优丽水经开区智能制造创新基地、合成革绿色制造新材料与新技术研究院等政产学研平台,积极推进遂昌新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莲都美丽健康研究院等平台共建。充分发挥学校中医药与大健康、低空数字化等研究团队优势,主动融入浙大—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杭电丽水研究院等在丽实体化研究院建设,创新机制促进人才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研、成果共育,共同开展高能级产业服务。实施科技成果盘活行动,强化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创造机制,设立知识产权基金支持校企共育高价值专利群(组合),建立知识产权专员队伍,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积极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浙丽转”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4-12-30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1280.html 1 3 丽水学院以“四项工程”赋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