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瓯江特刊

  抗倭有方

  丁一中在嘉靖己酉年(1549年)以贡入南国子监,后来因父母去世而中断了科举考试。最终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被选授为浙江青田知县,当时他已49岁。

  据《处州的倭患与军民的抗战》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曾三次侵扰青田。特别是第三次,倭寇大规模侵扰青田时,围攻县城并造成巨大破坏。

  有记载,倭寇烧毁民居5000余间,杀死男女老幼3000余人,掳男女千余人,劫财物不可胜计。县丞熊缨率领兵民坚守城垣,奋力抗击倭寇。最终,民壮叶仁赐等偷袭敌营,烧毁倭巢,杀死杀伤倭寇200余人,迫使倭寇退去。

  经历了三次兵燹之后,青田百废待兴,亟需有能力的官员来治理和恢复。

  次年,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春,丁一中走马上任青田知县。有着较强战备意识的他,一来青田就马不停蹄地亲自踏勘地形。他发现青田县城南临瓯江、东西北三面环山,这样的地理形势,使得县城的“龙津”“丹山”二门地势处下,而门外的山势居高。他认为若敌来了可俯瞰城中,矢石可及,极其不利县城防御。

  于是,他毅然决定:刻不容缓地重修城墙。

  他重修城墙的方案是: 移筑“龙津门”于学宫之北,约60丈;建筑“丹山门”于龟山之麓,约90丈。这一决策极大地增强了县城防御能力,有利于抵御倭寇的攻击。

  为此,他一边向上级提出申请报告,一边着手解决建城费用,并迫不及待地发动军民,未等批准下来,就开始拆除旧城门,移建到高岗上。经过5个月的奋战,最终完成了新城的建设。

  新城建成,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他突然意识到,若倭寇攻城不成,就会围困县城,切断城内水源,到那时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惊出他一身冷汗。一阵苦思后,他又想出了一个破解之法: 凿井。为此,他马不停蹄地发动军民,在城内一口气挖了六口水井,既解决了城内居民饮水问题,又增强了抵御倭寇的能力,后人亲切地称这六口井为“丁公井”。

  为积累抗倭经验,有一天,他打听到抗倭有功的缙云樊斗山(樊献科)丁忧回乡,就兴冲冲地赶到缙云,上门向樊斗山讨教御寇之法。为纪念这次讨教之旅,他在倪翁洞旁留下摩崖石刻“青田令丹阳丁一中访樊斗山翁于此”,落款日期“明嘉靖癸亥春日”。

  丁一中在青田任知县满5年后,辗转各地任职,于隆庆元年(1567年)任泉州府同知府事,经理海防。他凭着丰富的抗倭经验,辖治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和德化七县,充实沿海卫所、司城,加强海防。朝廷为剿灭倭患,重用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丁一中居中筹兵转饷,积极配合,又朝夕训练士卒,迎战来犯倭寇,立下了巨大功绩。

  勤政爱民

  丁一中性耿介,勤于职守,清正廉洁,在青田知县任上的5年间,做出了诸多勤政爱民的事迹,留下佳话,当地人们津津乐道。

  青田多山,常有老虎出没。据《青田县志》记载:嘉靖七年(1528年),白天出现群虎,伤千人。丁一中在青田任知县时,民众谈虎色变。为了治理虎患,他先是亲写祭文,祷于城隍庙,希望通过祭祀活动,来消除民众对虎患的恐惧,增强治虎信心。接着,他采取了加强巡防、设置陷阱、组织猎户捕杀等手段,治虎取得显著效果。青田县内不再有老虎出没,百姓因此得到了安宁。

  嘉靖四十年(1561年),青田县遭遇了严重的旱灾。面对这一自然灾害,丁一中深感焦虑,于是“布衣粝食步祷三日”。最终,他对民众深切关怀的诚意,似乎感动了上苍。第三天,居然下起倾盆大雨,全县旱情得到了缓解。

  任职期间,丁一中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民众,通过温和的政策和措施来安抚和治理地方,以此来改变当地的不良风气。他特别尊重和礼遇当地的贤士,通过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来引导社会风气向好。对于横行霸道的豪强,他采取了禁止和压制的措施,打击他们的非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5年里,青田县的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丁一中作为地方官员,他的治理能力,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丁一中因在青田任职期满离开青田时,当地士民非常不舍,许多人垂泪相送。据记载,送至百里外的有数千人。

  能诗善文

  丁一中能诗善文,他的诗歌长于七言近体,宗杜少陵;书法亦工,学欧阳询,乃自成一体。他的著作有《鹤鸣集》《海防策》《丁少鹤集》《崇稚录》《邻唐集》等,《曲阿诗综》录其诗51首。

  丁一中崇祀丹阳乡贤祠,青田泉州祀名宦,延平建鹤鸣书院祀肖像。直至今天,在浙江青田、缙云、福建泉州等地尚有丁一中的石刻诗文遗迹十多处,成为当地著名的古迹。

  在青田期间,他留有诗作《过章旦寿隆寺》:

  旧是辽阳丁令威,一行作吏与心违。

  几年民事如何补,两度禅关得暂依。

  密竹和云藏野径,嘉禾凝露接岩扉。

  双峰坐对灵堂静,应笑尘襟未息机。

  诗中描述了寺庙周围茂密的竹林和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幽静和神秘的氛围。嘉禾(指稻谷)上的露珠与岩石上的门扉相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面对着寺庙的灵堂,坐在双峰之间,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神圣的气氛。最后一句是诗人自嘲,认为自己虽然身在寺庙,但内心仍然未能完全放下世俗的纷扰和机心。整首诗表达了丁一中在繁忙的官场生活中,对超脱世俗、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民生的关心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丁一中来到福建海沧汤岸,这里是漳泉驿道必经之地,有客店,投宿的旅客可以洗温泉澡。他是个喜爱欣赏山水的人,自然就在汤岸温泉洗了澡。洗后顿觉神清气爽,舒畅无比,提笔挥书作了《温泉铭》,在铭文里,丁一中感慨道汤岸的温泉不出在城市,不出在山林,而出在田野上、大路旁,种田的农人和过路的脚夫,不用柴火烧水,便能痛痛快快地洗热水澡,是天地赐给平民百姓的恩惠。铭中还特别提到他亲自体验过这个温泉,并谈到了在这个温泉洗澡的感受:享受到了和庶民们同样的乐趣,心中很是喜悦。同时他还谈到,唐太宗写过一个温泉铭,那是帝王在骊山温泉的享受,但现在已经时移世易,他希望汤岸的温泉能长期地造福百姓。丁一中所书这方《温泉铭》碑石,碑高20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历经近500年,保留完好。

  明万历元年(1573年),丁一中来到嘉禾屿(今厦门),游鼓浪屿,临日光岩,在岩壁勒下“鼓浪洞天”四个大字,至今犹存。后人就以他的“鼓浪”来给屿命名为“鼓浪屿”。

  丁一中喜欢将自己的诗作,题刻在摩崖上。而这些摩崖题刻诗中,他又爱写上“鹤”字,如:

  “沧溟万里平如掌,蓬岛相携驾鹤游。”

  “青郊路接平芜远,白社身随化鹤间。”

  “海岳千年留胜迹,幸陪鹤御待云看。”

  “欲觅辽东旧时鹤,御风仍向海天飞。”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心迹,虽然离开了青田鹤城,但他没有忘记初心,始终心心念念着青田鹤城的人民,难怪他将自己的名号“庸唧”改为“少鹤”,将自己的著作,直接取名为《鹤鸣集》。

  据传,丁一中告老还乡时,十分留恋青田鹤城山水,只身来到鹤城的白云尖之天门峡处隐居修行。白云尖为青田鹤城最高峰,海拔为932米,风景秀丽,在山顶可以俯瞰四周的美景,包括碧绿的瓯江以及周围的群山。丁一中隐居时,常常下山为当地村民排忧解难。一次他来到黄降村,看到村民喝水难,就动脑筋帮助村民在高山上建造水井。村里现在还留有这口井,也被亲切地称为“丁公井”。村民更是爱戴他,也常常上山赠送他粮食、蔬菜等,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知不觉,村民们将“白云尖”改叫成“丁公尖”,叫着叫着,也就日久俗成了。

  400多年过去了,“丁公尖”周边黄降、陈山等四五个村的村民对勤政爱民的父母官敬仰有加,并代代相传,成为传统。近年来,村民自发集资,建了一条“丁公岭”,共有2000多个石阶,从山麓的海拔782米,一直砌到海拔932米的尖顶,顶上还建了一个“丁公亭”,可以俯瞰周边云卷云舒,成为当地景点。接下来,还打算建设具有象征意义的“丁公井”“丹山门”“龙津门”,以及“丁一中纪念馆”,以此来纪念“丁公”在青田县留下的丰功伟业。

  (作者系丽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青田县作协主席)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4-12-27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1171.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