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答卷——聚焦‘培养技能型干部、建设技能型政府’20周年”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叶江
“苔藓种植湿度很重要”“茶叶炒制火候是关键”“苔藓画制作心要细、手要稳”……连日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毛垟乡沙垟村“共富技能导师”、村党总支书记潘德祥,忙着传授苔藓种植、茶叶加工、苔藓画制作等技能,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丽水,“技能型”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干部不仅要掌握农业实用技术,还要掌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本领,持续在提高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上下功夫。
民之所呼,技之所向。过去20年来,丽水精准匹配“群众所需”和“干部所学”,抓技能、抓素质、抓职能、抓服务,持续推进技能型干部培育和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努力实现“干部更专业、管理更科学、服务更有效、群众更满意”目标。
技能服务“真心”
助农增收“振兴”
技能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真心实意帮带群众学技能、增本领、促共富。
龙泉市剑池街道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吴水美是水果产业技术团队专家,已指导农户强技术、建基地、育品牌,累计开展了20余次惠及1100余人次的农业技术培训,助力农户增收。目前,猕猴桃种植产业已然遍布龙泉市10余个乡镇(街道),种植规模达2000多亩,年产300余吨,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000余元。
农遗拓展、农旅融合……让农民怀揣增收新绝技、快步奔共富。其中,通过农遗文化品牌拓展,让“稻鱼共生”“梯田共生”“林菇共育”“茭鸭共生”等农遗文化释放创富效应。
“去年养蛙,今年养蟹,年年增收,多亏了乡里的专家。”松阳县斋坛乡群芳家庭农场主叶芳群心里有一份“稻+”产业的“致富账”,去年养殖的黑斑蛙给她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今年的大闸蟹和白玉蟹让她的田地亩均收入增加2万余元。目前,斋坛乡还实施了“稻+菌”“稻+鳖”“稻+鳅”等多种新型种养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发展初见成效,亩均纯收益突破万元。
在茭白之乡缙云,每到当季,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春萌,就会忙着指导茭白种植户做好茭苗清理和地膜覆盖工作,确保开春时茭苗长势更好。20多年来,她带动周边至少4500户农户走出了一条“茭白致富路”。
“问海借力”金钥匙打开技能服务新路径。莲都区仙渡乡借力“山海协作”,推动仙薯共富工坊落地建设,组织乡镇干部、村干部、共富合伙人、党员“新农人”等力量建立“薯大侠”技能服务队伍,常态开展甘薯育苗、精耕种植、产品加工、电商展销等全流程技能服务,有效助力工坊产业链式发展。今年仙薯共富工坊收购全区甘薯近300万斤,年均产值突破千万元,帮助近百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增技增收。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