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项充满智慧的古老技艺从濒危走向复兴。
木拱廊桥是承载这一人类瑰宝的载体,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保护、修复这些木拱桥梁奔走、努力。他们中有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木作匠人,甚至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在庆元县大济村,就有这么一家人,祖孙三代接力守护古木拱廊桥——甫田桥。
甫田桥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几经损毁、几度重建。20世纪30年代,村民吴赞熙与其子吴传坤牵头重建甫田桥。吴赞熙的孙子吴家芹长大后,又主动修缮甫田桥,并手写了一本“修桥日志”。
前世今生
大济村历史悠久,古迹文物众多,以尊师重教、崇文尚礼闻名。穿行其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在一幢不起眼的砖木混合结构民房中,我们见到了今年87岁的吴家芹。通过与他的交流,我们梳理出了他的家族与甫田桥之间的故事。
一条济溪穿大济村而过,村里有两座古桥,一座是双门桥,另一座是甫田桥。这两座桥都是典型的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构建的木拱廊桥。
双门桥在溪流的上游,最初名为临清桥,其名称由来与宋代吴穀兄弟连续考中进士的事迹紧密相连。为纪念“一门双进士”,人们在桥的两侧各竖立了一座门楼,因此得名“双门桥”。
与双门桥的“显赫”过往相比,甫田桥的历史显得朴实些。
甫田桥位于大济村尾,本村人更愿意称它为“下田桥”。因为过了这座桥,便是他们所耕作的农田。
甫田桥的始建年代难以考证,大致可追溯到宋代至明代万历年间(960—1620年)。历史上,此桥几经损毁又几经重建,在明清两代的丽水地方志中,均留下相关的捐修记录。
甫田桥的现存建筑重建于1937年,也是吴家芹出生的那一年。在此之前,甫田桥因大水冲毁而处于废弃状态长达5年之久。
主持这次重建事宜的,是吴家芹的爷爷吴赞熙。吴赞熙和他的三个兄弟共同承担了重建的费用,“因为爷爷是老大,所以承担了一半费用,另外一半则由我的三位叔公出。”
遗憾的是,吴赞熙并没有看到重新修建的甫田桥。就在重建工作启动的同一年,他离开了人世。他的儿子吴传坤——吴家芹的父亲,接手了重建甫田桥的工作,并完成了建造任务。
重建后的甫田桥,全长16.5米,宽4.4米,拱跨9.5米,矢高4.2米,有廊屋5间。廊桥采用抬梁式结构,檐柱外侧有雕花牛腿,支撑着檐枋和檩条,整体造型美观大方。
甫田桥,又“回来”了。
修桥日志
时间来到1981年。
历经数十年风雨侵蚀,甫田桥早已不复当年风貌:屋顶的部分瓦片移位甚至脱落,椽子等木质结构也出现了严重的腐朽现象,就连原本用于遮风挡雨的板材也变得残缺不全,失去了一座廊桥应有的样子。
“我要把桥修起来。”吴家芹心里萌生了修缮甫田桥的想法。这一年,他44岁,是6个孩子的父亲。
“我不同意!”提议遭到了妻子吴武妫的反对,“孩子谁带?我们还要给修桥师傅和工人们备饭,忙得过来吗?”其实,吴武妫并不是反对丈夫做好事,但种种现实因素,让她对丈夫想法有了更多顾虑。
而吴家芹心里对甫田桥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它在我出生那年重建,祖辈和父辈都曾用心守护。现在,也应该有人接力做这件事。”
他找到本家叔伯兄弟,以捐资的形式筹集修缮资金。“他们都是我爷爷和几位叔公的子孙,大多和我同辈。”吴家芹拿出一卷用红布包着的账本:“吴家芹,乐助现款陆拾元”“吴景标,乐助现款陆拾元”……在已经泛黄的纸张上,清晰地记录了每一笔捐资的金额,以及每一笔款项的用途。事无巨细、详尽无遗,堪称甫田桥的“修桥日志”。
1981年11月28日,在吴家芹的牵头主持下,由吴赞熙四兄弟子孙14人捐资捐工的甫田桥完成修缮。甫田桥,又恢复了往昔模样。
日志始于1981年,但记录并未止步于此。甫田桥后续进行的几次维护工作,上面均有记载:
1990年11月,吴赞熙四兄弟子孙12人捐资捐工二次修缮,合计开支220元;
1995年3月,吴赞熙孙吴家芹独资维修,合计开支198元;
1999年11月,吴家芹独资维修,合计开支165元;
2008年7月,由浙江匀碧文物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廊屋重修工作;
……
护桥不止
“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我们的木拱廊桥了,真好!”从电视上看到“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时,吴家芹喜不自胜。
随着社会各界对历史木拱廊桥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甫田桥的维护修缮工作已不再需要吴家芹承担,但他依然关注着这座桥。
“2007年5月,甫田桥被公布为庆元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升级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至今日,吴家芹依然能清晰罗列出甫田桥收获每个荣誉的时间节点。
吴家芹的家,离甫田桥不过百米远。天气晴好的时候,他会到桥边走一走。看到游客在桥上抽烟,他会劝阻:“这是文物,不要在这里抽烟,有安全隐患。”他仔细观察桥身的每个细节,哪个构件出现松动了、损坏了,他会第一时间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联系。
“我曾孙辈都有8个了。”如今的吴家芹,四代同堂,颐养天年。逢年过节时,一大家子团聚,吴家芹不忘带着晚辈们走一走甫田桥,和他们说一说家族先辈与这座桥的故事。
从吴赞熙四兄弟捐资重建,到吴家芹主动照护修缮,一家三代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读到了一座桥的历史,更看到了一个家族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深情厚谊。
庆元县文化馆原副研究馆员姚家飞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