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日前,在位于遂昌濂竹乡治岭头村的黄铁矿矿山酸性涌水治理科普基地,迎来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参观研学,通过基地的图文展板、音频视频、互动沙盘模型等多元形式,全面了解矿山酸性涌水形成过程、环境问题和治理模式。据了解,该基地今年6月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人数约3000人次。“现在地下水变清了,还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近年来黄铁矿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有效,引得当地村民连连称赞。
曾经,遂昌黄铁矿因绵延久远的开采历史而“千疮百孔”,如今,遂昌黄铁矿已通过对症下药成功“去疴”,完成了华丽转身。日前,遂昌黄铁矿地下水污染治理项目还以高分通过生态环境部考核评估。
丽水地处南方丘陵地带,持续几十年乃至半个世纪的矿山开采曾破坏山体和植被,使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受损,滑坡、山洪等灾害和塌陷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成为重要的环境治理课题。
作为全国重要的矿产建设基地,丽水遗留下大批停止开采的废弃矿山,对于丽水来说,矿山整治修复不是“一拆一关”了之,生态功能的恢复成为修复的关键。而遂昌黄铁矿是丽水在矿山整治修复过程中治理地下水污染的生动实践。
遂昌黄铁矿所在的濂竹乡治岭头村,自清代嘉庆年间持续开采至上世纪70年代,在废弃后遗留了大量地下采空区、坑道和废石堆场,矿区岩壁表面含有大量硫化物,加之山谷间还有含硫废石渣场,经雨水淋滤、氧化、溶浸、水解后,持续产生富含重金属的矿山酸性污水,污染地下水或排入地表河流,严重影响周边环境。
尽管当地政府和企业已进行了30多年的综合治理,“显性”的地表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但“隐性”地下污染源产生的酸性涌水问题一直未能“根治”。2020年3月,遂昌黄铁矿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被列为生态环境部首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工程项目之一,针对历史遗留黄铁矿区存在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就此全面展开。
“我们开展了矿山酸性废水机理研究、采空区充填材料研究、系统模型构建等一系列工作,建设了整套地表—地下水文监测及水质监测系统。”丽水市生态环境局遂昌分局总工程师吴振晖介绍,项目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大量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了“污染源头削减+污染途径阻控+污染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思路,并通过对应实施“采空区充填”“防渗覆盖+清污分流”“电石渣中和+人工湿地+微生物还原”三大措施,综合运用“用—堵—疏—治—管”新模式,成功将酸性污水涌水量减少了84%,剩余水量的主要污染指标则经末端处理后达标排放,真正打通了老矿山治理“最后一公里”。
在地下水污染治理之后,如何最大化地实现废弃矿山的价值转化成为当地人们思考的重点。将老旧废弃厂房改造成为科普中心展厅,保留矿区原有矿硐外观和运矿火车轨道作为参观步道,地下展厅则通过图文展板、音频视频、互动沙盘模型等直观展示矿洞遗迹及治理过程,研学参观人员在多个主题试验展厅上进行水质检测实验……“基地地处山谷之中,通过设计和改造原有场地,将工业遗址美学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可为当地已有的古村落和古矿区研学路线增加沿途景点,为当地绿色发展赋予新动能。”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