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初探索
一场深刻的变革,往往是从不起眼之处发生的。
从地图上看,梅岐乡与县城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途中横亘着几座大山,增加了与外界沟通的成本,将当地与其他乡镇阻隔开来。
囿于地理因素,过去梅岐人大多种粮食、蔬菜等常见作物,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眼看着增收之路越走越窄,当地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抛荒的土地越来越多。
如何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这是梅岐人一直思考的难题。通过考察论证,村干部发现梅岐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铁皮石斛生长,于是,“利用抛荒地种石斛”成为破题之选。
说干就干。梅岐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一起商讨可行性,研究具体方案,并发动在外经商的村民陈思铨等人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了600余亩铁皮石斛基地,其中35亩建起了大棚,65亩属于林下活树附生原生态种植,还有500余亩则是仿野生种植,年产值超过了300万元。
除了直接售卖石斛鲜条、石斛花,梅岐人还将铁皮石斛加工成铁皮枫斗、石斛粉等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铁皮石斛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村民也因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密码”。
每年夏日,在位于梅岐村村口的铁皮石斛基地里,一丛丛绿油油的铁皮石斛就会盛开出黄灿灿的花朵,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
“从科研、培育、加工、生产、销售到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我们培育出多层次、延链式的品牌运营模式,成功提升了铁皮石斛的价值。”陈思铨告诉记者,基地搭建了以“基地+低收入农户+政府+金融+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众创平台”,在传授种植技术的同时,鼓励周边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或干脆以在合作社务工的方式投产投劳,让更多人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基地建成后,村里闲置的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目前已惠及村民122人,带动村民增收430多万元。”
不仅如此,梅岐村还打造了800米长的石斛精品小院一条街,沿街建起了包括3个精品小院在内的10余处石斛景观节点,种植石斛2万多棵、其他花卉500余盆。与此同时,铁皮石斛基地还向每家每户无偿提供铁皮石斛盆栽,让村民在街道两旁、自家院落中种植,展现绿意盎然、独具魅力的“石斛小镇”风采。
工业辣椒别样红
在梅岐乡,思维的转变首先体现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上。
面对产业缺乏多元化发展的问题,梅岐乡果断抛弃单一、粗放的发展模式,引进更多特色经济作物,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
秋冬时节,东文楼村迎来了一片火红的景象。村头的基地里,一颗颗色彩鲜艳的“工业辣椒”如同燃烧的火焰,将宁静的山谷装点得热情洋溢。
和普通辣椒不同,工业辣椒并不能食用。记者了解到,当地种植的工业辣椒学名为“津道一号”,由我国科学界通过来自世界各地最辣的辣椒品种培育出来,是目前全世界实现规模化种植的“最辣的辣椒”。这种辣椒的辣度高达100万斯高维尔,超过朝天椒10多倍,无法直接食用,而是用于工业用途。
“从工业辣椒中提取的辣素和色素,在生物农药、国防军事、化妆染色等领域应用广泛,需求量非常大。加上浙江种植工业辣椒的地区非常少,市场前景广阔。”浙江华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沈必忠告诉记者,去年3月,梅岐乡人大主席团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到各村就产业项目谋划、实施和管理等情况展开调研,并组织种植户外出考察学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沈必忠了解到了工业辣椒这个项目。
经过考察,沈必忠选定了东文楼村作为工业辣椒的种植基地,并在去年4月流转了40多亩土地试种。短短几个月后,一垄垄红彤彤的辣椒就挂满了枝头。
到了采摘季,沈必忠第一次见识到了工业辣椒的厉害。
“刚走进基地,还没开始采摘,我们就被呛得直打喷嚏。”沈必忠告诉记者,有经验的工人,会在采摘时“全副武装”——身着长袖,再戴上手套和口罩等护具。
从高空俯瞰,东文楼村像是一张斑斓的调色盘,红椒绿树碧水蓝天相映的景象,洋溢着丰收的喜庆。试种期结束,沈必忠发现工业辣椒产量高、回报周期短,于是将规模扩大到了200亩。
看到了种植工业辣椒的高效益,梅岐乡也积极推广,将全乡的种植规模扩展到如今的600多亩。为了延长产业链,梅岐乡还建起了辣椒烘干厂,通过引进现代农业设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过去我们要把辣椒送到大地乡烘干,来回运输对辣椒的新鲜度有影响。现在,基地摘收的辣椒可以直接在本地进厂烘干,非常方便。”景宁耀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那么,种植工业辣椒,究竟有多挣钱?
沈必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家庭计算,每户适合种植工业辣椒的规模约10亩,亩均产量约1500公斤,由华耀公司统一收购、销售,亩均产值可达9000元,刨掉每亩1200元左右的成本,一家人能获得七八万元的净收益,“在清明前后种下辣椒苗,最快到农历7月就能采摘,产生收益。此后,一直到霜降前,都会有产出。在基地帮工的村民,还能挣到额外的‘薪水’。”
大山里的“植物工厂”
随着一批“新农人”的热情奔赴,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梅岐乡开始谋求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梅岐村口,有一座数智草莓植物工厂,在这里,一株株草莓种在架子上,无需土壤、不靠阳光雨露也能茁壮成长。
从空中鸟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玻璃房,这是草莓生长的全封闭车间,它们整齐排列在田间,与周围的青山、溪水等自然环境相比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进入玻璃房可以看到,内部分为3个车间,每个车间由6个8层立体栽培架组成,每层架子上均匀摆放着18个种植穴盘,种植穴盘内是用以固定植株的种植基质。在一株株草莓顶上,还有一排排模拟阳光的LED灯,灯光均匀照在植株上,让人仿佛进入了一片未来之境。
记者了解到,这个特殊的植物工厂引进了四维生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全新种植模式,在全封闭的环境中,高精度智能计算机和各类传感器如农业生产的“慧眼”,能对植物生长全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让草莓一年四季都能持续稳定产出,产量是传统种植模式的10至20倍。
实现高产出的同时,植物工厂还实现了低损耗。“为了让产量最大化,每个种植穴盘只种5株草莓。每株草莓的根部对应一个营养液喷口,可以更精准地实现营养供给。”工厂负责人赵明永告诉记者,相比传统模式,植物工厂可节约95%—98%的用水量,土地使用率大幅提升,且全过程无农残、无激素添加、无重金属污染。
这座植物工厂于今年5月投产,经过几个月的培育,草莓已经进入采摘期,主要销往上海、杭州等城市,还有一部分出口国外,预计年产值可超过500万元。“我们计划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增种更多的果蔬。”赵明永说。
思维的转变,带来了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村民们也从最初的观望、怀疑,到如今的接受、认同,进而主动参与植物工厂的日常管理。截至目前,工厂已累计发放工资60余万元。
“过去,传统耕作方式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改变固有的耕种模式,让产业来一场彻底更新。”在梅岐乡党委委员周浩勇看来,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农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对于梅岐而言,让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是摆脱“靠天吃饭”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