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收不冒烟
眼下,水稻大面积收割的高峰期已过。如何破解留在田里的秸秆处理难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施行,秸秆焚烧已经行不通了,但未经处理的秸秆大量还田,会导致病虫害增加、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民增收。
遂昌的破题之道是,建设一批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
“各位村民请注意,100斤秸秆可以免费换购30斤商品有机肥,或2块肥皂、2支牙膏……”在石练镇,一种新颖的收贮运模式正在兴起——秸秆换物。它以秸秆收储运中心为主体,经农户同意离田的秸秆由中心工作人员上门打捆称重后,就能兑换为等价的物品。
遂昌洁生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在三仁畲族乡落成,三仁、石练一带乡镇的秸秆露天焚烧、弃置问题得以迎刃而解。当地创新探索“强村公司+农户+收储企业”政企合作新模式,通过产业联盟、企业订单、户企对接等方式,提升区域秸秆离田消纳能力,将秸秆回收作为农民增收的途径,从思想源头上引导农民从“不能烧”转变为“不想烧”“不愿烧”。同时,当地还设置了专项离田工作经费补助,按每亩60元的标准补贴收储企业,鼓励企业参与秸秆收储。
“现阶段秸秆打捆清运离田由政府补贴,农户不用花一分钱,秸秆离田后马上又能播种,效率非常高。”淤溪村制种大户邹新武告诉记者,秋收结束后,就可以预约秸秆清运,“作为农户,甚至可以不用到场,省心又省力。”
在金竹镇水稻制种基地里,一台秸秆收割打捆运输一体机正贴着地皮割断长出新芽的秸秆并“吞入腹中”搅碎,几秒钟后,细碎的秸秆从另一端被“吐出”,变成一个个硕大结实的草捆。没多久,成片的农田就变得干干净净。
这台由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为遂昌“量身打造”的多功能履带自走式方草捆打捆机,集秸秆收割、捡拾打捆、运输于一体,有效解决了小块农田作物收割后留存秸秆过长的难题。
“从9月到现在,这台机器每天都在地里干活。”驾驶员戴根火告诉记者,机器功能针对遂昌当地宜机程度不高的小丘田专门设计,能轻松通过低矮的田埂,实现跨区域作业,一天最多能清理20多亩稻田。
这些只是遂昌高质量推进秸秆收储利用的缩影。根据山区秸秆分布分散的实际情况,遂昌不断拓展秸秆多元就近离田利用模式,重点打造秸秆基料化、秸秆果园覆盖、秸秆燃料化、秸秆青储饲料化、秸秆多层级利用等新模式新技术示范基地。
目前,遂昌已在三仁、云峰、新路湾、金竹建起了4个秸秆收储运中心,年收储能力超过5万吨。同时,通过项目扶持、以奖代补等形式,培育秸秆利用企业6家,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0家。
循环再利用
实现秸秆综合利用,重点是解决好“秸秆往哪去、秸秆怎么用”的问题。
走进新路湾镇秸秆收集处理中心,秸秆粉碎机等机器正开足马力,高效处理着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秸秆,铲车则正将打碎的秸秆和畜禽粪便混合搅拌。2名来自浙江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生产线上做着数据记录,他们计划通过加入畜禽粪便与菌种进行发酵,生产出有机肥,实现生态循环。
在中心大门口,堆满了刚运抵的一捆捆秸秆。“每天都有3、4车秸秆送到这里,最多的一天运来了50吨。”陈先水是新路湾镇秸秆收集处理中心的负责人,在他的计划里,明年将扩大规模,新建场所,实现“一天30吨,年产万吨有机肥”的产能。
“我们采用好氧沤肥技术,将秸秆、鸡粪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混合,再加入菌种沤肥,最终得到有机肥料,促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生物活性明显提高。”陈先水说,秸秆打捆离田再利用堆肥技术既减少了秸秆的堆积,避免了污染和焚烧带来的隐患,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增效增收,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为了构建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的全链条供应体系,遂昌可谓“秸”尽其用。因为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秸秆除了被制成有机肥,还被作为用途多样的生物质资源,为食用菌生长提供能量。
在位于金竹镇王川村的生态果园里,种了多年水果的吴声武探索利用秸秆种植大球盖菇获得了成功。
他把大球盖菇栽培在由秸秆、玉米芯、稻壳、木屑、豆秸等不同材料配比制成的培养基中,均匀接入菌种,“回收的秸秆堆置、浇水、发酵约15天,就能转化为种植大球盖菇的优质辅料。”
吴声武告诉记者,以往菇农用木屑、棉籽壳等为主要原料生产食用菌,原料采购成本比较高,菌丝分解木质素也比较慢,出菇效果并不理想。改变配方增加秸秆、玉米芯等富含纤维素的原料后,菌包的通氧效果、菌丝的分解活力都显著增强,出菇率也明显提高了。
“我们在不同的大棚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基组合进行对比试验。”吴声武说,目前发现的最优组合为秸秆、木屑的混合搭配,“单纯用秸秆虽然发酵速度快,但肥力不足,往往摘完一茬就不再出菇了,而加入木屑后,菇的生长速度大幅提升。”
“采完菇,剩余的菌渣还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用于改良土壤的配方有机肥,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闭环构建,深化了农作物秸秆的高效综合利用。”金竹镇副镇长包宏明说。
秸秆又逢“春”
除了变身有机肥,在遂昌,秸秆还有“新能源”的定位。
在位于北界镇大谷岭村的遂昌聚仁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截截长约3厘米、如粉笔般粗细的光滑圆柱顺着生产设备出口一泻而下,落入包装袋中。
“这就是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品。把这种燃料放到专用的炉子里,取暖效果和煤差不多,关键是它非常环保。”聚仁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陶坚锋告诉记者,这条生产线每天“消化”的秸秆超过30吨。
“附近的村民已经习惯用这种燃料烘干茶叶、烤番薯条、酿酒,有人还把它用于工业锅炉。燃烧1吨这样的颗粒,可以替代0.8吨煤,燃烧1万吨颗粒,可以减排500多吨二氧化硫,减排1.44万吨二氧化碳。同时,这种燃料的价格比天然气更实惠,每吨便宜三分之一。”陶坚锋说,颗粒燃料的每千克发热量在3900—4800千卡,炭化后的发热量为每千克7000—8000千卡,“因为纯度高,几乎不含其他不产生热量的杂质,加上含碳量高,能大大降低成本。”
据了解,聚仁新能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项目已经运行了10多年,年产值稳定在1000万元左右。公司每年都会按1吨300元的价格向农户收购枯枝烂木制作生物质燃料,现在开始尝试与种粮大户合作,回收秸秆加工成燃料。
“项目工序不算复杂,通俗来说,就是将农林废弃物、废旧木质家具、木料边角料等原料破碎、压缩成型。”陶坚锋说,最初看中这个项目就是因为它不仅没有污染,还能将农业林业废弃物有效利用,因为原料多元化,所以发展空间很大。
现在,聚仁新能源不仅与本地企业签订了订单,周边县城的一些用能企业也纷纷上门寻求深度合作。眼下,公司又招聘了十几名工人,待新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带动上百人就业。
“作为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既能补充常规能源的短缺,又具有‘变废为宝’的生态效益。秸秆变能源、枯木再逢‘春’,与其他生物质能源技术比较,这一技术更容易实现大规模应用,未来可期。”陶坚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