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
能在青田建立好口碑的西餐厅,往往以“欧洲地道烹饪法”为主调和根基。
位于临江东路的维塔西餐厅主打意大利风味,创始人杨海杰旅居意大利20余年,在当地开出了13家日本料理连锁店,“回国创业后,常常想念意大利传统菜肴,于是开出了这家西餐厅。”
由于饮食习惯差异,本土化改良几乎是西餐厨师的必修课,但杨海杰则近乎执拗地坚持“原汁原味”。博洛尼亚肉酱面、帕尔马生火腿薄饼、牛肉块土豆年糕……这些都是传统意大利菜,烹饪方式也并不追求标新立异,比如坚持用老面发酵面饼,在温度超过500摄氏度的炉子上,几乎随时有一份涂满奶酪的披萨在冒热气。
作为招牌的熟成牛排,也沿用了意大利古老的处理手法。“在古罗马时期,因为没有可靠的保存技术,当地贵族就把肉放置在低温地窖中延长保质期。久而久之,这种传统工艺就流传开来、传承至今。”杨海杰告诉记者,厨师在熟成牛肉的过程中,会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风速等环境因素改变肉的组织结构、赋予它特殊的风味,“我们通常会把澳大利亚和牛肉放在零下2摄氏度至2摄氏度、75%—85%湿度的环境中静置55天,期间牛肉内部的水分逐渐减少,表面干燥硬化,肌肉纤维变得松散,结缔组织则更加软化,只要经过简单烹饪,就能散发出浓郁的奶香。”
同样坚守传统的,还有乔叶里美食美学空间。
2019年,旅居意大利20多年的贾晓月回到故乡青田,开出了这家西餐厅。她邀请在意大利有30年从业经验的路易吉·德莱纳担任主厨,为的就是呈现纯粹的意大利美食。
“我们的招牌安缇卡牛排,来自路易吉的家乡米兰。”贾晓月说,这道菜以土豆、甜椒、茄子、西葫芦等蔬菜打底,经过烤制的蔬菜失掉水分之后能凸显甜味,而经过腌制和熟成的牛排则在烤熟后被切成条状,均匀地摆在蔬菜堆起的顶部,再以微苦的比利时白菜和微辣的芝麻菜作为点缀。一盘之中,滋味万千。
频繁的跨国往来,带来了青田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说,人们早期对西餐的体验,大多是半成品牛排、快餐汉堡的话,那么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带回地道的西班牙海鲜饭、澳洲原切牛排等西式美食,则彻底打开了青田人对西餐的认知。这些来自远方的佳肴,丰富了青田人的餐桌,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对西式餐饮文化的浓厚兴趣。
融合创新
在青田,有不少目标高远的西餐厅。位于油竹街道的Happy幸福小酒馆,便怀着与大城市西餐厅比肩的志向,无论是装修、陈设还是推出的菜品,都力求精致。
主厨花健从事西餐行业已有10余年,曾在上海外滩5号、和平饭店、外滩18号的多家知名餐厅跟随米其林大厨潜心学习,练就了专业的法餐手艺。4年前,受华侨投资人的邀请,花健来到了青田。
最初,他想呈现的是传统法餐,但不久后便发现这在青田行不通,“高级法餐需要分餐和控制上菜节奏,但在这里,大家更希望菜能一起上,每道菜都可以跟家人朋友们分享。”
虽然“妥协”于用餐的方式,但制作精致、美味的食物是花健作为法餐大厨的执念。菜单上的每一道菜品都由他精心打造,其中不少菜品进行了融合创新,招牌照烧牛肋骨就是其中之一。
招牌照烧牛肋骨的制作方式颇为讲究。首先需要精心挑选安格斯牛的肋排部位牛肉,以72摄氏度的温度低温慢煮一整夜,充分激发牛肉的香味,“经过一整夜的烹饪,牛肉的肌理组织变得滑嫩,同时牛肋骨中的脂肪会充分稀释出来,与牛肉的香味融合为一体。”此后,花健会在牛肉的表面刷上一层面粉,用菜油煎制后形成薄脆,再刷上酱汁进行烤制,烤制需要经过三次,第一次需要180摄氏度烤4分钟,再将肉放在50摄氏度的恒温箱里放松10分钟。“烤好的牛肋骨,外焦内里的肉质依旧柔嫩多汁,搭配由清酒、酱油、味淋、番茄酱和蜂蜜调制的中式照烧汁和浓缩橘子汁,丰满的口感赋予了传统法餐不一样的味道。”
对于讲究味觉层次不断递进的法式甜品,Happy幸福小酒馆也融入了许多丽水本地元素。比如,加入了青田杨梅果肉、果汁的蛋糕,以及基于庆元甜桔柚开发,填入卡仕达奶油、酸甜果汁果肉的香橙塔,在为顾客带来法式甜品丰富口感的同时,也能让顾客品尝到丽水本地水果特有的鲜甜。
同样地,在青咖西餐厅,李利也将菜单进行入乡随俗的变革。不久前,他对餐厅的菜单进行了更新,加入了鸭舌、酥排骨等中式小食,为这家主打意式、地中海风味的西餐厅增添了更多融合风味。
李利是天津人,有着30多年的从业经历,他曾经在天津和北京等地的凯悦、希尔顿等酒店担任大厨,在温州工作16年,精通意餐、法餐、俄餐、东南亚餐等各种菜式。在他的经验中,无论何种菜系,要打入本地市场,都需要进行适度改良,“比如传统印尼炒饭使用的三巴酱,要将干辣椒、红椒、美人椒打成蓉与香茅、南姜、洋葱、小干葱等炒制40分钟,再加入椰糖、鱼露、虾膏调味。但虾膏的气味,大多数中国人接受不了。”为了保留东南亚风味,李利用虾酱代替了虾膏,并降低辣度,“青田人不爱吃辣,因此我会将辣椒的分量减少50%,这样制作的印尼炒饭咸甜适中,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
无论是花健还是李利,对西餐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好吃。大道至简,这两个字其实包含着无上的复杂和变化。
如今,充满创意的西餐厅越来越受到本地人的认可,一代代侨民为青田带来多元化的饮食口味和国际化视野,厨师们也通过不断交流,让拿手菜在当地普及的同时,把乍现的灵光应用到对本地食材的加工中。中西碰撞下的独特味道,使青田西餐深深烙上了交融的特色。
厚植沃土
如果说侨乡文化是西餐产业发展的“种子”,那么推动西餐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便是“沃土”。
立足当地独特的人文环境,青田启动了“西餐大师”技能人才培育,不仅制定出“西餐大师”“三型九类”培训标准体系,还有针对性地开设精品课程,打造西餐行业的骨干人才梯队和团队,迄今已举办200余期培训课程及各类活动,惠及3万余名学员。
潘迪毅便是受益者之一。2022年,由潘迪毅及其团队创办与运营的香媞丽融合餐厅开业,这是青田“西餐大师”人才培训计划孵化出的第一家人才创业实体店。餐厅内的咖啡师、甜点师、烘焙师等都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认证后上岗。此外,潘迪毅还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付费直播课程,吸引了超过8万名线上学员。
不仅如此,青田县还设立了“西餐大师”星级品牌店,在为西餐厅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的同时,还给予高达30万元的装修补贴。截至目前,青田已成功开设“青田西餐大师”旗舰店4家、品牌店20家,并建成了1个“西餐大师”食品(西点)工业体验式综合平台。
作为“西餐大师”旗舰店的青味山禾餐厅,在提供餐饮服务的同时开设了活动体验区,吸引顾客前来沉浸式体验西餐文化魅力。“我们还致力于组织西餐师、西点师、咖啡师的培训及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西餐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餐厅负责人滕亮告诉记者,随着“西餐大师”门店管理办法及产业化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行业未来发展将更规范有序。
“在深化‘西餐大师’特色人才培育提升工程的同时,我们将从师资品牌化、教材体系化、生源扩大化、竞赛国际化、品牌差异化等方面系统整合,成立西餐产业学院,完善西餐培训课程,推动人才培训产业化,真正让‘学西餐,到青田’成为业界共识。”青田县西餐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事到如今,西餐在青田,已不再是简单的复刻推广,也绝非一味求变的“新派料理”。它所传达的,其实是关于饮食文化交融的可能性,在稳定不变的口味与不断更迭的味蕾刺激间的动态平衡。而它所承载的,则是菜式与烹饪手法的不断演进,这恰恰是传统的中餐与西餐都难以单独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