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波澜 金浩琅
近年来,莲都区以实现古树名木资源有效保护为目标,积极探索“林长制+古树名木”的管理机制,建立古树资源档案,落实管护责任,因地制宜、因树施策,实现古树个性化“养老”,织密古树防护网,守护绿色文化记忆。近五年,莲都区投入古树保护资金300余万元,保护古树名木134株。古树已成为莲都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张生态名片,也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共富的发力点。
建好“数字档案”,做到信息精准。一是建立“个体档案”。通过全面普查古树名木种类、数量、地理位置和生长状况等信息,精确掌握资源底数和每棵古树的管理状况。经调查,莲都区现有古树名木1909株,其中一级古树107株、二级古树318株、三级古树1484株,分布于全区 11 个乡镇(街道)。二是建立“后备档案”。系统梳理全区古树名木资源,以全区现有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计划在5年内开展古树后续资源普查,将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古树名木全部纳入普查范围,在健全古树名木档案的基础上理清古树后备资源,确保与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顺利衔接,达到“清家底、促健康”目标。同时,注重古树保护过程中资料的搜集与保存,对保护树木的基础资料、健康状况、保护措施、保护前后的对比照片等内容,建立古树名木资源管理档案,实现古树名木数据可实时查询、统计和更新。三是建立“共享档案”。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在全面统一调查的基础上,与省自然资源“一张图”有效衔接。计划于2028年前,完成乡、镇、村三级古树名木资源档案和网络管理平台的搭建,形成手段先进、科学高效、分级共享的古树名木资源网络管理和档案管理体系,实现古树名木资源精准的数字化管理,为今后古树保护工作提供更精准服务。
落实“养老责任”,做到“树有所依”。一是划分监护责任实现“分片养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细化部门监管,严格责任落实。明确城市建设(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二是落实人员实行“定向养老”。护林员对各自巡护区域内古树名木定期“走访”,对古树名木开展生长现状、病虫害情况、周边安全隐患、立地条件与古树根系分布等进行情况分析,力争做到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有部门管理、有人养护。目前,已签订古树名木养护协议139份。三是凝聚共识实行“认捐认养”。持续开展多途径、多形式、内容丰富的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活动,讲好古树名木文化故事、普及古树名木法规和保护政策,推动形成全社会爱护古树、保护古树的良好氛围,提升全民保护古树名木共识。从2024年开始,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古树社会认捐认养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各界人士认养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观赏、警示教育、科学价值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古树、珍贵树种古树和特色古树。
针对“树体差异”,做到“辩证施策”。一是制定方案分类保护。编制《莲都区古树名木五年(2024-2028)保护规划方案》,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保护等级、树种、生长势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一树一策”个性化保护方案。二是主题公园“圈地”保护。充分发掘全区古树名木的文化、生态、旅游功能,把保护与自然、历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打造古树名木休闲娱乐、健康养生、文化之旅等主题公园,以古树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例如,位于古堰画乡景区的千年古樟树群为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古樟群,2024年建设“通济堰樟树古树文化公园”,目前,已被认定为第二批“浙江省古树名木文化公园”;正在开展陈寮古树群主题公园建设,依托古村山美水秀的自然环境,围绕古树群建设集保护与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古树公园。将来,还有更多的“古树主题公园”,成为具有休闲娱乐、旅游康养、森林文化传播的多功能平台。三是知识宣传“社会化”保护。组织开展古树研学之旅、科普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保护活动,充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打造优质乡村旅游、自然教育等线路,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发挥古树名木的多重效益,在促进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莲都区生态林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