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瓯江特刊

  莲都区融媒体中心孔安迪:

  为杨爷爷捧回“一等奖”

  2020年是我到莲都区融媒体中心工作的第一个年头。当时,我主持并报道了莲都区微型党课大赛。来自全区的14位选手,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莲都撤市设区20年来的奋斗故事。其中的一位选手杨振荣,当时75岁,是这次比赛中年龄最大的选手,也是一名小荷志愿者。在舞台上,他动情地演讲着《桥》的故事,而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竟流下了眼泪。打动我的,不仅是故事的本身,更多的是他精神矍铄、在舞台上活力四射的样子。最后,这个节目只获了优胜奖,我看到杨爷爷眼里闪过一丝失落。

  在此后不少报道中,我经常遇到杨爷爷,有时是在大街上,他捡起烟头来动作敏捷;有时是在舞台上,他投入地表演小品、快板、三句半。他热爱舞台,吹拉弹唱样样行,什么角色都愿意尝试,哪里有演出他都乐意参加。为了号召大家理解、配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他自创作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显然,那个优胜奖,并没有影响他的奉献和创作。

  2020年底,浙江在线支站优秀新媒体作品评选开始前,我想到了杨爷爷和他的《桥》,决定借助这个契机,传播这个好故事。将想法告知同事后,我们一拍即合,便与杨爷爷一起,重新创作新媒体作品《桥见家乡》,并荣获一等奖。对于当时还是“新闻小白”的我而言,这是一份莫大的荣誉,更重要的是,为杨爷爷捧回了名副其实的“一等奖”。

  龙泉市融媒体中心叶驰龙:

  用镜头和笔记录为民情怀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记者,最初是报社的文字记者,后来是电视的摄影记者,现在成了一名全媒体记者。我想,变的是传播媒介,不变的是以事实为依据、客观报道每个新闻事件的初心和使命。

  2021年5月25日,龙泉市连降暴雨,各乡镇(街道)闻“汛”而动,积极投身到防汛工作中。我和搭档也不例外,第一时间驱车前往自己的联系乡镇——锦溪镇。

  途中,我们了解到,镇村干部正在转移下锦村偏远山上的农户,便立即进行跟踪拍摄采访。面对不愿转移的老人,镇村干部们耐心劝说,顺利将老人安全转移至亲戚家中。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镇村干部更是将他们背到车里。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被我和搭档以视频、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拍摄中,我们顾不上撑伞,来不及避雨,浑身上下都已湿透。后来,这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4套播出,虽然只有短短20秒,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舞。

  每当点开这个新闻链接,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当记者就是这样,用手中的笔和摄像机记录新闻的点滴,记录社会的变迁,成为时代发展的记录者、亲历者。

  我深知,新闻路上没有捷径,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从气象万千的新时代中捕捉到最具意义的瞬间,擘画时代的壮丽画卷。

  青田传媒集团叶春笼:

  不畏艰难做好监督报道

  作为一名资深的民生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带队策划、拍摄与“每周聚焦”相关的曝光类新闻。2020年5月,一些卡车每逢凌晨无人时,会偷偷从温州将淤泥偷运到青田,倾倒在瓯江沿线及偏远山区。了解到情况后,我带着另一名同事,一边联系交警部门,通过天眼系统掌握这些车辆的去向,一边带着摄像机,以周边村民的身份跟踪调查。

  通过三四天在凌晨时段跟踪收集的线索,我们全面掌握了他们非法跨市、区倾倒淤泥、破坏环境的证据。期间,我们多次正面应对这些不法分子。最终,我们在报纸和电视上推出了《记者调查—来青倾倒淤泥事件》4篇连续报道。此事引起了县领导及环保部门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治。与此同时,报道还受到国家、省、市环保部门的关注,他们专门组织了专题调研,将这类跨区域倾倒事件作为典型案例,商讨解决方案,进行强势打击。温州、丽水两地还联合出台了加大处罚力度、建立联动合作等相关的机制体制,整治成效显著,受到了群众及举报人的高度评价。

  最后,《记者调查—来青倾倒淤泥事件》荣获浙江新闻奖二等奖、丽水市新闻奖一等奖。

  云和县融媒体中心高璐霞:

  一场“打鸡血”的“攻坚战”

  今年是我在新闻战线的第20个年头。随着媒体破壁、跨界,我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新赛道:新媒体直播导播。从2019年组建媒体融合直播团队以来,我与小伙伴们数次挑战极限。

  2023年元宵节期间,我们连续三天多平台直播“处州祥龙”,总时长近10个小时,这无疑是直播团队的一场“大考”。当时,我们只有4台无线4G传输包,续航时间仅1个小时,如何保障3至4小时的连续直播?“祥龙”蛰伏三年重新出现,追龙现场人多,信号干扰如何解决?直播前,团队多次开展头脑风暴和技术预演,从技术难题破解,到每场直播行进路线、时间节点、人员安排,各类突发状况的预案准备等,逐一进行分析部署和极限测试。

  每晚的直播,由主持人、现场协调、摄像、航拍手组成的直播小组,冒着冬日的冰雨,奔走在拥挤的人群中。他们一边介绍现场情况,一边采访市民、抓拍画面,从始至终呈现最生动的现场;作为导播的我,一手拿对讲机实时指挥现场摄像、航拍手进行画面拍摄取景,一手切换直播画面,时刻注意各类突发状况;我的技术搭档,时时关注4G传输包电量、现场信号,保障直播流畅……任务顺利完成的那一刻,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连续三晚的直播,全网总观看量突破300万次,营造出“万人空巷、全民追龙”的浓厚氛围。

  在实战中检验团队,在“大战”中获得成长。事实证明,我们县级融媒战队也能打赢“攻坚战”!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周爱琴:

  追光而行 是我最坚定的指引

  今年是我与新闻事业结缘的第17个年头。很庆幸,我依然能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以“老骥伏枥”的姿态,继续我的征程。

  用好作品记录时代风云,是新闻人的使命。17年里,我见证了无数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并将它们通过新闻作品,传递时代温情和社会正能量。

  尤为难忘的是,我编辑的首个播放量超千万的爆款短视频作品,它记录的是一位车主在高速公路上排除滚桶隐患的暖心瞬间。当记者最初用横屏加背景的形式,以《高速散落物品 路人及时排险 交警:你们奔跑的样子真帅!》为题发来视频时,我敏锐察觉到这个题材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与爆款潜力。我立即深入挖掘亮点,巧妙提炼出触动人心的爆点。

  经过与记者的多次精心打磨与修改,竖屏版的《浙K3703L的庆元车主,你在高速上这一幕被拍下了!网友狂赞:你滚桶的样子真帅》完成。作品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广大用户的热烈反响与积极互动。网友们纷纷留言,有人为车主的行为点赞,也有人担心车主会因此受到处罚。对此,我及时与交警部门沟通并回复网友留言,进一步推高视频热度,实现了多次传播与广泛影响。最终,该视频在全网播放量突破6000万,点赞量高达20万,评论近万条,真正实现了以正能量引领大流量的传播效果。

  回首编辑生涯,感慨万千。追光而行,是我内心最坚定的指引。

  缙云县融媒体中心陈伟新:

  在一瘸一拐中继续前行

  2023年初,经历了又一次手术后,我返回单位上班,琢磨着策划一个“采访时间自由,作品空间开阔”的栏目。看见桌上有一本《缙云地名志》,我的脑海中立即出现栏目的名称——“地理缙云”。花了半天时间,我写好“地理缙云”策划方案。中心领导非常重视,决定将该栏目放在“缙云发布”微信公众号上推出。

  对缙云的山山水水,我非常熟悉,一开始罗列出七八个题材,但选题要优中选优。第一篇采写的是缙云与莲都交界处的几个小村落,推出文章《存在三百多年,缙云方言“鸟声腔”连隔壁村民都听不懂!》。紧接着采访型坑村,我推出了《探秘!缙云唯一少数民族村的“前世今生”》,刊发后很快被省媒转发。除了“单打独斗”的文章,我着力推出缙云“东南西北中”系列文章,分别采访了缙云最东边的龙溪村、最南边的西峰村、最西边的雪峰村、最北边的西施村和缙云地理中心舒洪镇,深入挖掘已知、未知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等。到目前,该栏目已推出文章20篇。

  对我而言,采访是异常艰难的过程。髋关节手术后,我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到姓潘村、黄金村、北坑村等地,要上台阶,一次采访下来就如经历了千米跑步。让我欣慰的是,“地理缙云”栏目受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平均点击量破万。

  即使一瘸一拐,我也将一如既往,在新闻路上坚定前行。

  遂昌县融媒体中心章建辉:

  40余次进入灾区拍摄

  从事摄影记者的14年里,80%的时间我都在基层一线采访,跑遍了遂昌的每一个乡镇、村庄,总行程达30多万公里。采访途中,我爬过雪山、睡过涵洞。

  多年的记者生涯,有不少难忘的经历,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2016年苏村抢险救援报道。9月28日,我的大腿做了个小手术,医生缝了8针,当晚,我早早上床。但微信群、朋友圈的一条条关于苏村的动态,让我难以安心休息。晚上10点,我从床上起来,找了一套迷彩服穿上便出发赶往苏村。因为道路封闭,大部分的救援车辆几乎都集中的遂昌北界镇。我把车停在高速公路桥下,在车上睡了一夜。次日早上,我边走边拦车,最后搭了一辆军车到苏村。

  灾后第二天的苏村,没有网络,没有发稿设备,我一边不停用相机记录,一边想办法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县城发稿。当日下午5点左右,我们步行了5公里,才搭上顺风车到北界。此时,我的双脚已经在灌满水的雨鞋里浸泡了一天,皮肤发白,还磨出了血迹,再加上原本的伤口裂开,疼痛难忍,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休息。回到县城后,我上了趟医院,请医生帮我多缝几针:“最好像蜘蛛网一样缝起来,因为我还要进灾区。”医生告诉我:“你这个是肉,不是混凝土钢筋,你再这样跑,缝再多伤口照样开裂。”

  从苏村受灾到新家园的建设,我前后进去40余次,拍摄各类照片3000多张,见证了众志成城救灾到齐心协力建设新家园的全过程,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松阳县融媒体中心叶洋灵:

  “在路上” 是记者最美的姿态

  今年5月,我们策划推出“顺着藤蔓出发——松阳‘茶业地瓜’成长记”融媒报道行动。以松阳为原点,两支融媒报道小分队顺着藤蔓,分赴四川、湖南、湖北等地采访5位松阳茶师,挖掘“茶业地瓜”扎根全国各地的成长故事。

  我们四川小分队的任务是前往四川巴中、宜宾,分别采访松阳茶师王春生、潘法旺。5月10日晚,我们抵达巴中市巴州区,见到了王春生。他那一口流利的四川话,让人过耳不忘,我想这是“扎根”的印记。因为时间紧迫,无论吃饭间隙还是赶路途中,我们都不忘采访,上茶山、看茶厂、询部门、访村民,走遍了关键点位,深入采访了8个人。除了最早到巴州发展茶产业,王春生还助力巴州引进8家松阳茶企,发展茶叶基地1万余亩,实现年产值1.5亿元。他说的那句“家乡就是我的资源,家乡就是我的靠山”,深深打动了我。

  5月12日一早,我们转场宜宾市筠连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出自潘法旺之手的“松阳造”。十年间,他把家乡的茶苗、茶机、茶师、工艺带到筠连,自辟出一条36小时直达松阳的物流专线,每天经它在松阳上市的春茶超过3吨。沿着脚步,我们找到了在他影响下种茶、采茶、收茶、制茶的一个个代表人物,并得出一组数据:松阳销往筠连的茶苗超2000万株、制茶设备超500台,带动3万人从事茶产业。“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他质朴的执念触动了我。

  6天时间,4000多公里路程,其中三分之二时间在路上,更磨人的还有海量素材、写稿、剪片。而当他们的故事,在文字和画面中变得鲜活、丰满时,我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每一次“在路上”,就是记者最美的姿态。

  景宁畲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陈亚丽:

  做新闻 就要和时间赛跑

  “做新闻,就要和时间赛跑”,这是新闻人最朴素的想法。

  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畲族同胞穿上节日的盛装,通过举办歌会、开展民族活动等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021年4月14日中午12时52分,“浙江之声”栏目的白植清老师在央广报题群里喊:“哪有三月三活动?”我马上回应:“景宁有。”

  此时,我正在给当天上午举行的民族体育大联欢活动新闻稿件作最后的收尾。13时,我把一条1300字的活动稿发给白老师,老师回复:“收到,等消息。”不管能否采用都不能坐等,我继续自己的剪辑工作。13时05分,老师“哈罗”来了,要求我把稿件控制在小3分钟内,央广下午2点档要播出这条录音报道。

  离播出时间不到55分钟,中间还要传输、审核,而1300字的活动稿是电视新闻稿,需要把它改成通俗、口语、具有可听性的广播稿。得益于多年的广播创优和“新闻上送”经验,我很快将改后的810字新闻稿送审,并顺利通过。当我把旁白、现场音响等拷到音频剪辑系统时,已是13时30分。一个个音响,一条条音轨,满脑子就是“要快、要准、要有现场感”。13时42分,录音报道生成。我认真听了一遍,尤其对几个关键节点多次把关,确认无误发给白老师。

  13时45分,白老师弹窗过来:“整个录音报道要有背景声,不是开头的一小段。”“好的,我再生成。”我重新添加音轨,一边听旁白,一边压低背景声,重新生成后再次发送。

  13时52分,我问老师:“可以吗?”

  “在听哦!时间太紧张了。第一段很好听,最后一段也好听。”

  这一次,我和新闻一起,跑赢了时间!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4-11-08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88051.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