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深度·聚焦青年发展型城市

  以兴趣爱好的名义

  步调一致的年轻人容易相遇。

  一拍即合、灵活主动,依个人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社交对象和场景,是众多青年所喜闻乐见的社交模式。

  夜幕降临,丽水市区的一家咖啡馆里灯火通明。每月一期的“流浪读书会”如约举行,下了班的年轻人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开启“8小时外的私人生活”。

  热爱阅读的“90后”青年徐小庆是读书会成员,也是“流浪读书会”的发起人。在杭州读大学时,她参加了一场纪念已故作家王小波的读书分享会,这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读书分享会经历。她用“充实且有趣”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活动找到了“集体”。

  徐小庆记得,这场读书分享会是在学校里的一家书店举办的,参与者都是年轻人,现场气氛轻松而活跃,每个人都带着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与大家交流。没有冗余流程,没有主题限制,这群年轻人纯粹地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乐趣。

  “虽然我已经记不清大家的脸,但每个新颖而独到的观点都让我记忆犹新。”徐小庆告诉记者,有人从作者的文字功底进行评析,有人探讨其中的黑色幽默手法,还有人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一个人阅读是和作者一对一的思想交流,而读书分享会则是和众多书迷的思维碰撞,这让我有了新的收获。”

  像“流浪读书会”这样以兴趣为纽带的社交方式,有一个专有名词:社群。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年轻人发帖成立社群、招募志同道合者。在青年社群中,年轻人拓展自己的社交范围,结识同好,也收获成长。

  在莲都区图书馆,每周三晚7时的“给我三分钟”线下沙龙同样精彩纷呈。

  记者了解到,“给我三分钟”是一个话语类活动社群,每周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从2018年10月成立以来,已经在丽水开展了260期、在杭州开展了27期活动。在主题演讲环节,每位参与者都可以上台发言,就“如何与压力共处”“去除‘班味’指南”“生活中的诗意瞬间”等话题展开论述,限时3分钟。随后,其他参与者可以发起提问,参与互动。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观点。在兴趣的驱动下,每个人都能收获成长。”“90后”青年徐王超已经参加了160多期活动,每次参加都有不同的心得,“从每期选题中也能看出来,我们并不是为了搞懂一个深刻的学术课题而来。相反,我们是在松弛的环境中认识新朋友,学习新技能。”

  实际上,徐王超参加的活动不止“给我三分钟”,他还是“流浪读书会”“丽水超能跑团”“重塑健身”等青年社群的成员。在他看来,人们越来越依赖的线上交流,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甚至“社交越多越寂寞”,“社群提供了不同的圈子选择,让我们能结伴在人际的沙漠中游走,有时走向绿洲,有时走向海市蜃楼。但无论如何,同行的感受是有厚度的、真实的。”

  创意活动和精神生活

  青年聚集的地方,创意总是如影随形。

  在丽水,青年社群重塑着曾囿于地域、血缘、家庭的传统社交圈,在“解锁”新的人际关系的同时,社群活动也因青年的个性化选择而变得丰富多彩。

  昏暗的环境中,投屏播放着电影,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沉浸其中,每当出现经典台词、经典桥段,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大笑或愁眉深锁。这是记者日前在位于市区梅山社区“无人知晓”咖啡馆看到的情景。

  咖啡与电影,天然相契合,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今年8月起,“无人知晓”在每周六都会组织一场线下观影活动,目前已连续开办10期。因场地限制,每期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但每次活动发布后,都有超百人报名。

  一场线下观影活动,为何能吸引众多青年纷至沓来?“因为年轻人更懂年轻人。除了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外,富有仪式感的活动也是吸引大家的重要原因。”主理人多多告诉记者。

  在电影院自制票根的早期,手工票上会详细标注电影名称、场次、座位等信息。为了还原这一“童年记忆”,“无人知晓”在承办活动时,为每场电影都设计了票根,不仅详细标注电影的背景与放映信息,还将电影中的经典场面制作成海报印在票根上。

  电影开场前,多多会拿着检票钳在门口等候,为观众检票。由于人数固定,观众进场后可以随意入座。电影放映结束后,多多还会组织大家分享观影体验,或创作台词拼贴诗。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无人知晓”咖啡馆的大门上还张贴着每期放映的电影海报,细节的打磨进一步提升了参与者的活动体验。

  正如众多发起人所设想的,青年社群活动总是在轻松的场景中进行。对此,徐小庆的解读是,“要在一场活动中,把学习和放松这两件事都实现。”

  起初,“流浪读书会”并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徐小庆也并不打算被场地束缚。于是,在每期活动前,徐小庆都会在市区认真筛选活动场地,并根据场地特色设定主题,比如在市档案馆开展的活动中,主题是“走进档案馆,回到历史现场”;在市图书馆中山公园24小时城市书房开展的活动中,主题是“以书为媒·照见自己”。

  “不设上限、随机应变,这也正是‘流浪’二字的由来。”徐小庆告诉记者,她在活动环节上加以创新,不时穿插“旧书换新友”“图书盲盒”等内容让参与者保持新鲜感,“阅读只是满足精神生活的方式之一,本质是年轻人之间形成‘精准陪伴’,它的功能性和目的性都很明确,而且不会把简单的关系复杂化。”

  多元化选择和清晰的边界

  在丽水,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被开发为附近青年居民的“社交新据点”。为了营造良好的“轻量化社交”环境,“有形之手”开始发力。

  市区“文昌里”留存着丽水主城区仅存的老旧工业建筑,也是全市首个街道级文化创意产业园,每到节假日总会凑拢不少年轻人,是一个“大隐于市”的文艺天地。

  然而,过去的“文昌里”很寂寥,大部分老旧工业建筑闲置,未能有效利用,而附近居民则苦于没有合适的休闲与社交场所。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万象街道将“文昌里”的闲置老旧工业建筑“腾笼换鸟”,招引了涵盖音乐、摄影、舞蹈、茶道等多个领域的经营主体。如今,在全长700多米的小巷两侧,13栋红砖老旧厂房得以翻新,曾经闲置、颓败的工业空间因为创意的注入而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为了丰富居民的夜间生活,梅山社区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的“家门口”系列活动,如青年夜校、音乐会、雅集等。同时,利用每月的“梅山小巷会议”收集意见与建议,其中,电影沙龙活动便是针对青年居民所推出的活动之一。

  “发展青年社群,需要从青年需求出发。我们会在每场活动前后,向青年居民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整合各方资源后才会发起社群活动,精准覆盖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年群体。”梅山社区党委书记童昶告诉记者,他们还针对青年兴趣培养需求开办了青年夜校,针对人际交往需求开展了青年交友系列活动。

  除了工作空间与家庭空间,城市还为人们提供社交属性的“第三空间”,对于众多青年来说,社交选择是否丰富、多元,是让他们产生城市归属感的重要因素。他们喜欢这种关系,是因为能轻松挑选到和自己相似的人,还能控制关系的深浅。

  为了满足青年多方面的社交和成长需求,共青团丽水市委以青年夜校、青年聚场为平台,围绕青年对理论提升、文化生活、素质教育、技能学习、身心健康、社交等方面的现实需要,培育了21支青年社群,帮助年轻人建立更广泛的社交关系,推动形成“青年组织青年”“青年带动青年”的良好氛围。在灵山未来社区,摩托、街舞、篮球等19支青年社群相继成立,为年轻人提供了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学习及体验各类文化的机会。

  毋庸置疑的是,年轻人的边界感越来越强。这意味着大家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文明,同时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稀薄。一边强调边界感,一边又渴望深度联结的年轻人,在丽水找到了让自己舒适的社交形式。

  风生水起的青年社群不仅为社区注入活力,更为城市带来了新的资源。很显然,一座吸引青年的城市,不仅是充满发展机遇的,更是有温度、能提供情绪价值的。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4-11-07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87940.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