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浩博 通讯员 兰兆珍
红色小镇住龙,位于乌溪江上游,山为“浙南林海”,水为“钱江之源”,境内山高涧深,林木茂盛,风光秀丽,森林覆盖率达94.1%。住龙水质更是达到国家Ⅰ级标准,全域均为钱江源自然生态保护红线区。
除了拥有得天独厚、天生丽质的自然环境外,住龙还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素有“浙江小井冈”之称。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的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浙西南,扎根于此,并在这片革命热土上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等影响深远的革命斗争,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记。
在住龙镇红军街的未来乡村展示馆,按照“红色住龙”“绿色家园”和“金色发展”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示住龙镇“红绿金”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文化,住龙镇持续巩固和发展住龙全域化党史学习教育阵地,修复红色广场、红色纪念馆、红军街、擂鼓山等红色遗址,将红色资源串点成线,创新设计各种沉浸式、体验式红色研学活动,让红色教育更加鲜活更加有吸引力,也打响了“住龙红色小镇”品牌。
“这个雕塑刻画的就是‘二十八发子弹’的故事。其中这个孩子叫做项彩华,当年只有11岁。嘱咐他的这位红军战士是方志富,那一年,方志富因为紧急转移,把二十八发子弹交给项彩华保管,并叮嘱他保护好子弹,不要告诉任何人,他会回来取的。项彩华牢记嘱托,把子弹藏在山上的大石头后面。但是,方志富不幸牺牲,再也没有回来拿走子弹。后来,项彩华看到住龙镇苏维埃政府旧址纪念地落成,想起当年的场景,才说出了这个埋藏在心底70多年的秘密。”住龙镇红色讲解员廖永龙这样说。
廖永龙不但是住溪村里的红色文化“百事通”,更是住龙镇红色网络剧的导演和演员。对“二十八发子弹”“春女的归来”等村里的革命故事不但能熟练地一一讲解,而且还被他用网络剧的形式翻拍出来,传上网络,让更多人知道了住龙,了解了浙西南革命历史,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来到住龙。今年以来,红色住龙4A级景区累计接待团队550多批次,游客13万余人次,创收已经超过1020万元。
除了红色记忆,住龙同时也是生态重镇。“我们结合住龙红色印记,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引入乌溪江水进村,养了彩鲤、石斑鱼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我们老街上的6000多盆花和彩鲤共同描绘出一幅‘鱼游水中,人游花中’的生动景象。”住龙镇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因为生态优势,1935红色研学基地办得风生水起。该基地毗邻乌溪江,背靠擂鼓山,与山川为伴,绿水环绕,一次可接待多个研学团队住宿,客流承载量1000多人。借助生态文旅新风,1935红色研学基地创新“露营+研学”体验形式,加上精心谋划的研学旅游项目,打造出集研学、休闲、娱乐、社交为一体的线下阵地。
因为生态优势,2023年,住龙镇谋划了“龙之星”水陆一体研学乐园项目,以村集体投资一部分、民间投资一部分的融资方式,主要建设包括红色素质拓展、水生态研学、摩天轮观光等项目。今年夏天,住龙水上乐园的亲水天然泳吧正式开园,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戏水纳凉。水上碰碰车、水上自行车、观光船、皮划艇等娱乐活动应有尽有,让游客充分体验到乌溪江的秀丽风光和清澈水质。
因为生态优势,坐落在村里的生物多样性体验馆不断“出圈”。该馆是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在住龙考察4年的成果展示,拥有生物物种实物、模型和互动展品等,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科学的奥秘和探索历程,体现了住龙得天独厚的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馆和省级乡村博物馆。
“绿水青山原生态,人间仙境桃花源”。多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住龙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百亩中蜂生态养殖场、百亩娃娃鱼仿生养殖基地、千亩高山云雾茶园、千亩樱花观光园等农业项目,以及系列红色文化项目,走出了一条“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