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一

  循着这个如诗如画的地名,我们和“梨树下”相遇在一片向阳之地。步行通过村口的石砌单孔麒子桥,意味着人已在村中。

  梨树下全村以张姓为主。据《张氏族谱》记载,清乾隆丁巳年(1737年),张姓十三代明汉公由福建宁化迁居到此建村,繁衍至今近300年。

  梨树下,光听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关于村名的由来,《松阳县地名志》也只是以寥寥数语记载:“是以村中有大梨树而得名。”大梨树位于何处,究竟有多大?如今村里的男女老少均未见过,也都说不上来。只有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留给了村子和后人。

  漫步梨树下村,村民总会指着不远处的山林,骄傲地展示:“瞧,这一带,那一片,种的都是厚朴。”这里海拔高、光照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宜厚朴生长,也因此诞生了光绪年间松阳颇有名气的“厚朴大王”——张美献。出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的张美献,专营中药材厚朴的加工销售,足迹遍及全国,积累了大量财富。更为可贵的是,对乡里的公益事业,他处处当先,修路、建桥,创办“明汉小学”的事迹,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厚朴无言,却蕴含张氏后人的万般情思。

  2016年,村民张周献在修筑自家露台时,一棵厚朴挡在了前方。“要么砍掉,要么移走。”施工方提议。张周献却有了另一种打算:把树留下来。理由很简单:厚朴是村里的“精神之树”,象征着张氏后人厚德载物、坚韧不拔的品质。如今,这棵伫立在露台外侧的厚朴,宛如一位好客的主人,迎接四海宾客。

  梨树下村很小,古树群落的面积却很大。从柳杉、苦槠、红楠,到红枫、古松、古柏,百余棵参天古树,分布在一南一北两片古树群里,其中挂牌的古树名木有44棵。树龄800年的枫香,高32米,胸围384厘米;和它同龄的,还有一棵小叶青冈,树高18米,胸围305厘米。步入林深处,古树高耸入云,夹道成廊,时有村民在此,或闲庭信步,或树下乘凉。谈笑风生时,一株树龄300余年的南方铁杉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直径110厘米,胸围356厘米,“据说是华东地区之最”。它的珍贵之处在于,不仅是国家三级保护渐危种,还是地质年代第三纪以后残留的少数植物之一。

  在这里,蜿蜒古道穿林而过,曲折又完整。从前,它记录着人们生产生活的辛勤步履;如今,它静卧山林,已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二

  午后的村子很安静。

  沿着石块铺砌的石头路,我们抵达建在村子较高处的大会堂。站在门廊前眺望,我们大致看清了村子的全貌:清代民居、宗祠等依山势而建,层层叠架,分布错落有致,形成今日层次明朗、风貌完整的梨树下村。村里的房子大多“上了年纪”,夯土的墙体或斑驳、或剥落,露出谷草和黄泥。村里历史最悠久的,当属14号古民居,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张氏宗祠是村里的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步入祠堂,青苔覆盖其上,透出时光的深邃厚重。地板墙面到房梁屋架,皆是砖雕、石雕、浮雕、木雕等工艺,一砖一瓦、一画一布局,处处透着匠人的精细雕琢。牛腿上浮雕着麒麟、凤凰、假山庙宇等图案栩栩如生,纹饰多为云纹、如意纹。新中国成立后,张氏宗祠曾作为书舍教书育人,院墙两侧还留有毛主席语录和一首七绝,勉励后人奋发学习、建功立业。祠堂门口,挂着“历史文化建筑”和“松宣遂人民游击支队军事会议旧址”两块牌匾。据记载,松阳起义后不久,国民党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和浙江省保安团突击营到松阳“清剿”。鉴于形势紧迫,1949年3月29日,松宣遂人民游击支队在枫坪乡梨树下村集结,并在张氏宗祠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两路。

  梨树下村的骨子里,流淌着红色的基因。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深入梨树下村活动时,在村中新兴社庙和村民张兰生的房屋墙上,留下多幅红军标语。社庙内保留着红色印迹,留存有各式古物,戏台顶部绘画清晰可见,工艺精致,让人啧啧称道。解读红军标语,一行行、一段段,字迹或工整、或遒劲、或端秀。这些标语,大多是当时红军战士用黑木炭和黑石粉书写,虽笔触各异,却展示出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战斗豪情,是革命时期党和军队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也是人民心声和社会形态的集中表现。

  走访中,我们听到了村里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红色故事。红军在枫坪、玉岩一带活动时,物资紧缺,条件极为艰苦。张美献得知后,主动拿出一千块银元,秘密从温州购买了药品、衣物及米面等急需用品,送往根据地。在他的带动下,乡绅积极响应,捐资捐物。

  穿越岁月长河,历史的光辉又一次洒在梨树下村。

  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014年,梨树下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置身其中,我们目睹着一个村落数百年来不曾中断的文化与记忆,它将生命的张力蕴藏于山水之间,流畅地表达需与所需。

  近悦远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当代元素正不断融入这个古村落既有的生活中,萌发生长。

  “和从前不同,村里越来越热闹咯!”站在自家民宿门口的大露台上,村民何金秀感叹道。在村里办民宿,她家是头一个。2016年,她将自家的房子翻新,改建成民宿,取名“花开梨树下”。既有好山好水,又有“粗茶淡饭”,淳朴、热情的何金秀告诉自己,要实实在在对待每位客人。

  除了为游客提供住宿,何金秀一家还成了本地向导。几年前,上海人王式雨和朋友来到松阳,想寻一处村子,租房定居。“前前后后选了好几年,我家老头带着他们走了十多个村子。”何金秀说,最后他们看中了梨树下村。那些日子,她领着他们看房、联系户主。2020年10月,王式雨和朋友三家人租下村里一栋老屋,一口气签了20年租期,“开启了大山里的宜居生活”。

  时间来到2022年。

  来自上海的张洁敏、张凌燕夫妇和朋友袁国民也爱上这个小村落。“从没见过这么高的山、这么密的林。”张凌燕表示,进村的那一刻, 自己的腿就迈不动了,“当年10月1日第一次到梨树下,10月8日就和村里签订意向合同。”原来,夫妻俩看中了村里一幢四合院,颇为特别的是,里面居然有三个天井。他们决定将其打造成民宿,取名“梨庭别院”。而袁国民,也租下了村里的另一幢老屋,这便有了现在的“流云民宿”。

  此后,张洁敏的生活,从钢筋水泥的大都市,转向这个偏远宁静的小山村。很快,夫妻俩和村民打成了一片:村里大娘用围裙包着土鸡蛋,小心翼翼地送到民宿,用方言念叨着给他们“添个菜”;从田里劳作回来的大爷,顺手将刚摘的蔬菜递给他们。“这是土豆、茄子和黄瓜,篮子里是西葫芦,全都是村民送的。”张凌燕笑得合不拢嘴,“从不觉得自己是‘外人’。”村里不通班车,村民外出不便,夫妇俩每次去乡里或县城办事,总会提前一天在村里“声张”:“明天下山,有人要一起不?有东西要捎不?”遇到急事难事,他们还会专程为村民开一趟车,从不推辞。“不生分,越住越喜欢!”张凌燕满眼笑意,突然话锋一转,“我们也姓张不是?”众人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一齐哈哈大笑。

  如今的梨树下村,已有6家民宿,既有村民用心经营的,也有外地人倾情打造的。

  触摸着岁月打磨过的古民居,耳边传来游客爽朗的笑声,梨树下正逐渐“出圈”。它之所以吸引人们,不仅因为这里的青山绿水、古树古迹,或许还有那株我们一直未曾见到的大梨树。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4-08-23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83767.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