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永做“挺进师”建设新丽水

农业“共生” 价值“共享”

——探索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丽水示范

  ● 青田稻鱼共生:

  深挖“农遗”内涵 实现生态“溢价”

  1300多年前,青田先民创造了稻鱼共生种养技术,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肥田、水稻减少病虫害;鱼跃、田鱼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以稻护鱼,以鱼促稻。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是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种传统的农业共生模式,减少了肥药施放达40%以上,肥药双控率先达到了欧盟标准,为我国山区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青田样本。

  十多年来,青田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探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值增值的有效路径。

  ——规划先行。委托中科院制定《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规划(2016-2025)》,推广“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

  ——强化保护。青田县政府成立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该县农业农村局专设“青田县稻鱼共生保护与发展中心”,乡村两级建立专职保护机构,加强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区的管理保护。

  ——资金支持。每年安排财政预算资金300万元,用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持续举办全国“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青田“稻鱼之恋”文化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等活动,并组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联盟。与中科院、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开展了科研合作,产学研游一体化发展收效显著。

  近年来,青田县还结合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的有效路径,做好“一粒米、一条鱼、一座城”的“三个一”文章。2021年全县稻鱼共生面积达到5.54万亩,其中“五统一”示范基地7000亩,实现总产值2.65亿元。

  ● 缙云茭鸭共生:

  绘好共生画卷 实现共同富裕

  600多年前,缙云农民开始探索试验“茭鸭共生”模式。茭白是高杆水生作物,为麻鸭提供了极佳的栖息环境,茭田中的杂草、害虫、螺、浮萍是麻鸭的天然优等食料,通过麻鸭的取食减少茭农防治杂草、害虫的人工成本及农药投入,麻鸭排泄物又可作为茭田的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施用量,且以茭田天然食料养殖的麻鸭,品质更佳。

  近年来,缙云县坚持绿色发展,深挖古法智慧,传承“茭鸭共生”模式,实现生态化“共生共育”、品牌化“共兴共享”、产业化“共富共强”,推动乡愁富民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截至目前,全县已有茭白种植面积6.58万亩,占全国8%,其中“茭鸭共生”系统面积3万亩,年产茭白12.6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茭白生产基地;缙云麻鸭县域内饲养量30万只,年产蛋量3000余吨。

  随着“茭鸭共生”模式的推广,缙云茭白和缙云麻鸭产业品牌逐步打响,双双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缙云县先后获评“中国茭白之乡”、“中国麻鸭之乡”、全国特色产业百佳县(缙云茭白)等荣誉。今年4月,缙云茭鸭共生模式还获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认可和推广。

  茭白、麻鸭产业是缙云农民增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截至2021年年底,缙云县“茭鸭共生”模式实现亩产值2万元,缙云茭白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缙云人在全国各地饲养麻鸭1000余万只,总产值近20亿元。茭鸭共生系统的发展与传承,不仅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为农民就业,特别是解决老龄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县从事“茭鸭共生”相关产业的农民达3.5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妇女占到30%以上。

  ● 庆元林菇共生:

  走出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之路

  庆元“林菇共生”系统是千百年来庆元菇民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而形成的以森林可持续经营、食用菌产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山地林农复合系统。一直以来该县坚持保护为先,遗产地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1%,农田、村庄基本保持原貌,景观特色鲜明,生动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2020年,遗产地森林景区接待游客14.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91.44万元。

  科技创新引领,开创庆元香菇的美好时代。在全国率先开始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出口食用菌基地全县域备案,成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目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拥有有机产品48个,绿色食品6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5个,浙江省区域名牌农产品1个。县食用菌科研中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科研院所”,选育的香菇241-4、庆元9015、庆科20、庆科212等品种是当前全国各地香菇的主栽品种。庆元县食用菌相关从业人员7万余人,企业377家,行业一、二、三产总产值约36.8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香菇始祖朝圣地、香菇文化弘扬地、香菇菌种研发地、香菇品牌策源地、香菇小镇旅游地。

  立足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自然禀赋,庆元县强化政府引领力,产业培育服务力,农业科技支撑力,市场开拓力和品牌宣传推动力,推动香菇产业的全面发展。借助“丽水山耕”区域品牌,庆元县累计培育“丽水山耕”合作主体107家,合作基地125个、背书农产品101个。珍稀菌菇“庆元灰树花”2021年产灰树花(鲜品)9777吨,全国占比80%以上,产业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走出了一条“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的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之路。

  ● 景宁茶羊共生:

  “养羊控草增效”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茶园养羊,具有四大优点。一、羊群是天然“除草机”。山羊吃草不啃茶的特性为茶园省下了每亩3700元的人工除草费用。二、羊群是天然“施肥机”。其粪便直排茶园,充当了有机肥料,保障土地肥力。三、山羊是“滋补品”。茶山放养的山羊活力足、肉质优,每亩经济效益增收10%以上。四、山羊是有机茶叶“代言人”,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出产的惠明茶质优价高,茶叶亩均利润达到2万元。

  2014年,天堂湖茶园开始探索“茶羊共生”模式,将面积达570亩的茶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块并用竹篱笆隔开,每个“网格”放养一定数量的山羊,以羊控草,茶羊共生,形成茶园生态循环系统,达到生态平衡,该茶园也被评为省级生态茶园。

  现今,景宁已全域推广网格化养羊精准控草模式,网格化面积达3000亩,应用主体50多家,除网格化外,也带动其他生态茶园养羊控草面积10000余亩。同时,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普惠性补助政策,并提供技术支撑,还召开专题现场会全面推广运用。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培育一批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的企业,带动产业升级转型,推动乡村振兴。

  当前,茶产业已发展成为县域主导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7.31万亩,基础好,优势突出。做强做优产业品牌,挖掘和推广茶文化,对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具有重要作用。

  景宁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厚植,成功打造茶业公共品牌“金奖惠明茶”,列为中国驰名商标,强力助推景宁茶产业发展。景宁将加大力度,持续推进“茶羊共生”示范建设,积极打造“茶羊共生”生态示范基地,努力提升“金奖惠明茶”的品牌内涵,高度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实现茶产业及相关产品的生态溢出效应,走出一条茶羊共生、生态和美、富民增收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 云和梯田共生:

  农耕智慧+数字科技 推动农旅产业共荣

  云和“梯田共生”,是以梯田为主体形成的包括农作物-鸟类-山林-灌溉水系在内的湿地生态循环系统。农民依四时而劳作,种植水稻的同时投放养殖鱼、田螺、泥鳅、鳖等一种或几种,实现一田多收的同时,为栖居梯田周边山林地带的鸟类种群提供丰富而充足的食物来源,保护鸟类的本身就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利于水土保持,为梯田的持续保护和修复构筑了稳定的山林屏障,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梯田共生系统,展示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

  近年来,为解决因村庄人口外流造成的耕地闲置局面,云和县以“农业现代化、农田景观化、农作生态化”为主线,实施湿地+梯田整治工程,重点是加强灌溉水源、田坎修复、农耕道路、灌渠梳理、农业数字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肥药双控”、农田(湿地)生态修复等工作,促进云和梯田永续发展。深化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工作,推广应用稻鱼(鳖、螺)共生、药稻轮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打响梯田稻米、梯田纯酿、梯田老茶等“梯田三宝”品牌,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实现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2021年,云和县立足“小县大城”的使命担当,以“生态优先,数字赋能”的发展理念,全面开启湿地保护“云上智控”系统建设,建立起湿地基础网络、小气候环境监测、鸟类监测识别等湿地监测智控管理系统,实现“安全防范、物种保护、科普教育、游客服务、内部管理”等工作全部智能化管理,为有效保护湿地植被、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科技支撑,也促使云和梯田景区吸引了更多游客。2021年,云和梯田景区营业收入达8580万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当年国庆“黄金周”更是创下新高,总收入396万元、同比增加90%。“互联网+湿地公园保护”数字化模式,拓宽了“两山”转化的路径,实现了生态产品“溢价”增值,加快了“梯田共生”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与实现。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2-06-02 ——探索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丽水示范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15060.html 1 3 农业“共生” 价值“共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