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深度

红色光芒照耀浙西南之巅

  ■本报记者 沈隽 余俞乐 吴丽萍 叶礼标 朱敏 通讯员 程鹏鹏 叶琳

  革命战争年代,丽水这片红色热土上英雄辈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身处恶劣残酷战场环境的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在浙西南革命历程中,他们带领农民游击队艰苦战斗,视死如归;在被烽火硝烟笼罩的岁月里,他们忠诚于党,恪守信仰一心为民,鞠躬尽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战斗英雄。

  他们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构成了革命战争年代的丽水英雄群像。穿越岁月沧桑,他们的名字,早已镌刻在丽水革命战争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为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今天,我们从那段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岁月中汲取力量,并向备受人民尊崇的革命先驱、战斗英雄致敬。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每一次致敬英模,是对初心的叩问,是对精神的唤醒。以战斗英雄为路标,沿着战斗英雄指引的方向前行,我们才能不忘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走好未来的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我们就能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即便时光流转,这些不朽的价值,总能触发人们心底最深沉的情感、最火热的激情、最强烈的渴求。让英烈事迹代代相传,让英烈精神生生不息,我们必将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昂首前行!

  不畏艰险始终坚定信仰

  “我们114师担任穿插迂回任务,指定地点是七峰山,到达后发现西侧风阳里有伪李六师1000余人,正在向南逃跑。经过不到一小时的战斗,就歼灭敌人400余人,我还缴获一支美制卡宾枪。这一战役经过7个昼夜激战,把敌人从‘三八’线打到‘三七线’,敌人自动退出南朝鲜首都汉城。我军歼敌19000余人,为我军全面进行休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0年12月31日黄昏,高步连作为志愿军38军114师342团炮兵一连的一名战士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三次战役。

  这一夜下了一场大雪,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战场上漫天炮火,伴随着冲锋声和枪声,震得整个脑袋嗡嗡作响,但高步连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前进。“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我们坚信战斗一定能取得胜利!”

  在这次战斗中,高步连身负重伤,部队继续向前推进,但是伤员不能走。担架队把高步连向后方送,由于前方无法进行手术,时间长,流血多,高步连的腹部伤口化脓了。高步连说:“是必胜的信念让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康复期,当时一心想着早点好起来,回去继续战斗!”

  1922年11月,高步连出生于丽水碧湖的保定村。1948年,高步连走上革命道路。1949年7月,面对党旗,高步连高举右拳,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高步连参加过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挺进广东、广西至云南、贵州等战役。解放后,又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三大战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解放了全中国,我们要牢记党史,永远跟党走!”——在拥有72年党龄的百岁老党员高步连心中,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

  对于同样在抗美援朝中浴血奋战的云和92岁抗美援朝老兵梅显传,最难忘的时刻是在1952年11月3日。这一天他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我们连队是半夜摸着黑进入阵地的,当时我是机枪手,还有一个副手和弹药手。一到阵地,我们就开始加固工事,准备承受敌人的轰炸。”梅显传回忆说,第二天天蒙蒙亮,无数颗炮弹就倾泻而来,战场上顿时一片火海。一颗炮弹在梅显传工事前爆炸,飞来的弹片击中并击飞了他的帽子,连头发都烧焦了。

  轰炸一结束,敌人就要开始冲锋,梅显传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敌人是武装到牙齿的,他们的武器十分先进,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据梅显传回忆,连队总共187人,第一天就负伤47人,牺牲60多人,等到增援部队来接应的时候,一个连只剩下了15个人。敌人第7次冲锋的时候,他的手臂也被弹片击中,经过简单包扎后,他又重新投入战斗。

  上甘岭战役,梅显传的连队整整打了49个小时,击退了敌人12次冲锋。在这49个小时里,他们滴水未进,只随身携带了萝卜。“当时我们的补给十分困难,各种物资很难送到前线,每次战斗空隙,我们就冒着危险去敌人尸体上捡弹药。”梅显传说,就是靠着必胜的坚定信念、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最终打赢了这场战役。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都秉持无比坚定的理想、信仰。在民族艰危时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磅礴郁积而一发不可收,这种精神在丽水的战斗英雄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

  高步连、梅显传是丽水无数战斗英雄的缩影。信仰的力量召唤着他们,在面对随时到来的牺牲时,他们以革命者的无畏与勇毅向死而生,诠释了无名英雄的隐秘而伟大。

  英勇无畏赓续精神血脉

  丽水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地区开展革命历程中,卢子敬、陈凤生、陈丹山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1935年5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到达松阳,陈凤生主动把红军迎进了安岱后,向粟裕、刘英和黄富武等红军首长们汇报了当地和“青帮”活动情况,并要求参加红军。红军首长们答应了他的要求,分配他在地方工作团工作,与红军干部杨林、朱干及李金良等人在燕田、石仓、玉岩、松安和供村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并组建农民游击队。

  之后,松遂龙游击斗争逐步走向高潮,陈凤生统领着百余个游击队和千余名战士。当时,敌人采用“烧山、撤村、并点”的战略,步步紧逼,使得斗争环境异常险恶,游击队遂化整为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

  敌人深知陈凤生是声震一方的“共党浙西南要目”,不生擒决不罢休。敌人在安岱后村的四面山上筑起了堡垒,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像一张密不通风的网。陈凤生隐蔽在丛林里,待机再歼敌人。国民党第九十四师、第十一师轮番窜进村中,对其邻居及亲房九族施以种种刑罚和诱计,并扬言不交出陈凤生,就要诛戮九族、烧光房屋,把安岱后村杀得鸡犬不留、夷为平地。

  10月31日,陈凤生为了不牵连乡亲们,在安岱后村附近的突头湾昂首阔步挺身而出,并声色俱厉地喊道:“一人做事一人当,与乡邻无关,我为民族解放、穷人翻身,死而无憾。陈凤生在此!”他的铿锵之言顿时吓倒了敌人,竟一时不敢上前捉拿。

  在敌人的大本营里,匪徒们把陈凤生的双手放在板凳上,用几寸长的铁钉将每个指头都钉进板凳;把他的身子用竹签钉在墙上,鲜血直流。匪徒们要陈凤生交出游击队的花名册,供出地下党的名单,他硬是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匪徒们又把他五花大绑,拉到街上示众。百姓们望着一瘸一拐,脸上布满血痕,头却高高昂起的他,都叹息赞颂:“陈凤生是条汉子,真是好样的。”

  1935年11月22日,龙泉城郊刑场上,陈凤生仰着头,平静地站在那里,好似在看西天那一条凝滞的云霞,又好似在聆听轰响阵阵的松涛。匪兵们手抖得枪放不稳,私下议论纷纷,“共产党真邪,死都不怕!”陈凤生英勇就义,他为民族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粟裕在《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一文中说,卢和“二陈”是“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地区后发展的最早的一批地方党员和干部”“对浙西南根据地的开辟起了很好的作用”。

  百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无论是奋战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

  1943年4月,建(阳)松(溪)政(和)特委书记陈贵芳率领游击队,从福建转移到浙江庆元的三济(现黄田镇)一带。

  正值15岁的鲍水娥到姐姐鲍安娥家的一次探亲,让她第一次接触党的地下支援工作。鲍安娥的丈夫周方森是当地游击队的一员,她家是游击队的一个据点。1944年一个冬夜,鲍水娥看到姐姐一家三口正在给3名游击队伤员包扎伤口,并帮忙研磨草药,清洗野菜、擀面、给伤员准备食物,忙了个通宵,总算保住了3名游击队员的性命。

  游击队员们的英勇无畏和为革命事业斗争的决心,使鲍水娥深受感染,于是她主动请缨,和姐姐鲍安娥一起成为了野猪湾交通站的一名女交通员。

  上济村一带是茂密的森林,盛产厚朴树、六毒草等草药,治疗伤口有很好的疗效。成为交通员后,为了让受伤士兵更好得到治疗,鲍水娥经常趁着夜色,跟懂草药的公公偷偷上山采草药。好几次,她因为操劳过度,昏迷在山上,被公公背回家里。

  有一次,游击队遭到几倍于己的敌军跟踪、包围,被困山上,食盐、粮食几乎断绝。庆元当地的地下组织好几次尝试把食盐、粮食秘密送进山去,但行动均告失败,有交通员暴露了身份,被抓去关押、吊打。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鲍水娥她们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先把食盐溶在水中,用内衣浸泡,然后晾干穿在身上,等进山找到游击队后,再用水浸泡衣服,把食盐“还原”出来;白米饭带不进山,她们就用传统做黑米饭的办法,把糯米用树汁染成黑色,用布包起来,做成穷苦人家进山干活常带的干粮,送到游击队手上。就这样她们不怕苦、不怕死,多次顺利地把食盐和粮食带进山里,为游击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所有投身于革命战争时期的丽水人民,都是战斗英雄,都是民族英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丽水战斗英雄用大无畏的气概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

  无限忠诚牢记初心使命

  “用‘时髦’的词来说,就是‘牢记使命’。参战的时候我不断告诉自己,革命不胜利不下火线,坚持战斗,为了人民战斗,这,就是我的使命。”百岁革命老英雄林益鸣于1921出生于青田县阜山乡前王村。1944年,林益鸣通过他人介绍正式入伍,在浙南第八训练团学习训练3个月,成为一名炊事员,后又以交通警察名额分配到台州市黄岩区海门村参加抗日。1948年,林益鸣在河北参加了解放军,跟着人民军队在东北、华北、西北打过仗,参与过平津战役、辽沈战役、太原战役等大大小小上百场战役。

  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林益鸣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此次战役。

  “报告班长,前方有一小队敌人正往我方过来,预计30分钟后到达。”林益鸣发现敌情迅速小跑向班长汇报。“情况十分危急,大家时刻准备战斗,各自都回到自己的岗位,按照我们的部署行动。”班长拿起枪说:“林益鸣,你跟我走。”林益鸣和班长小心翼翼地来到了村口进行侦察,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一小支队伍走进了预先埋伏好的地点。只见班长站起身来,举起枪,直直地打在了敌人身上,大喊一声“冲啊”,四处便得到了回响,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四处逃窜。林益鸣见敌人落荒而逃,便一路乘胜追击,当进到一处墙角,与敌人正面交锋举枪射击时,不小心被敌人射中,子弹从手腕穿过,射中了右腹,一时疼痛难忍。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林益鸣用尽全身力气,一枪射中了敌人,班长背起了倒地的林益鸣,对几近昏厥的林益鸣说:“我们成功了!”

  抗战逐步胜利,林益鸣也深受党的教育,于1949年9月11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忠诚于党,为人民服务,成为林益鸣时时恪守的诺言。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丽水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忠贞不渝的忠诚之心、爱国爱民的赤诚之心,诠释着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

  1944年,时值抗日战争末期,遂昌的抗日烽火也熊熊燃烧。在遂昌金竹镇王村村,19岁的陈云莲见识了日军战机的轰炸和惨死在战火中的同胞,但她没被恐惧吓倒,积极英勇地参加抗日战争。当年,在同乡蓝彩宁的介绍下,陈云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陈云莲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送情报。“选择入党就不能怕死,死亡不可怕,但情报是万万不能泄露。”话语间,依然可以感受到老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定。

  “送情报途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盘查,被人举报也是常有的事。一旦有任务了,我就对别人说是去隔壁村走亲戚,以免被人怀疑。”回忆起70多年前的事,陈云莲的眼里仍闪着激动的光芒。然而,想把情报安全送出去并不容易。陈云莲经常用两个法子躲避搜查,一是把头发挽成发髻,将情报藏在发髻里;二是把情报纳入鞋底,到了之后再拆开线取出。“为了不被敌人抓住,大多数时候都是夜里送情报。”陈云莲告诉记者,那时她和家人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院子里人多嘴杂,害怕身份被暴露的她夜里都是小心翼翼地出门,送完情报后再轻手轻脚地回自己的房间。

  在战争年代,入党意味着要承担随时牺牲的危险,共产党员的身份必须严格保密,情报员和上级之间也是单向联系。当时,虽说陈云莲加入了共产党,但她并不知道哥哥和丈夫也是共产党员,因家中经常有陌生人来往,她直觉自己的家庭不简单。由于家里有多位党员,家里还是据点,所以,陈云莲和她的家人没少遭罪。在国共两党“围剿”“反围剿”战役中,陈云莲和她的嫂子被抓去坐过牢。在一次逃亡中,陈云莲出生仅一周的儿子不幸夭折,她自己由于月子期间没保养好,也落下了病根,常年有腿疼的毛病。但不管多艰难,陈云莲和她的家人都没有放弃为革命事业奉献。

  解放后,共产党员的身份终于不需要隐藏。在一次党组织会议上,陈云莲碰上同来开会的丈夫,直到此时,两人才相互知道,多年来与自己同床共枕的另一半,也是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同志。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百年来,无数个“林益鸣”“陈云莲”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无数名战斗英雄,在丽水这片红色热土上,树起一座座时代的精神丰碑。

2021-06-10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266106.html 1 3 红色光芒照耀浙西南之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