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帆副刊

小村里的岁月之欢

  徐德姬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许就是这个偏僻的浙西南小山村,这里群山环抱,翠竹青青,良田美池,一条小溪绕着村子缓缓而流。也许是因为这条溪太珍贵,村子因而得名大贵溪。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家乡。

  走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水塘,绿柳垂堤、碧水盈塘。尤其在明镜悬空,夜阑人静之时,缓步芳堤,柳塘月色令人赏心悦目。如今,在水塘上已建起古色古香的八角亭和回廊,栽上荷花,大有西湖的曲院风荷之美。村子背靠一座大山,土名“真武尖”,又名“白云尖”。登上峰顶可远观松阳、遂昌、龙泉三境。我在小学毕业那一年登过此山,被誉为城北二十四景之一的“云峰雪霁”,雪后开晴,真有红妆素裹、玉屑轻飞之壮观。

  因为地处高山僻壤,村里经济收入不太好,青壮年大部分外出谋生。但走进村子,冬天里你看到最多的场景就是一群老人,拉二胡的拉二胡,喝茶的喝茶,下棋的下棋,唠嗑的唠嗑;老哥老姐们聚在一起叨叨过去的跌跌撞撞,明年该种些什么瓜果蔬菜,儿女们生活如何,等等。现今全村百多户人家近5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10人,70岁以上的有80人,80岁以上的26人,90岁以上4人,最高寿的今年96岁了,还十分硬朗。

  老人的儿孙们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们还是割舍不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们外出赚了钱大部分都选择回家盖新房,于是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鳞次栉比。老人们更是说什么也不会离开小村,不为别的,只为他们在此也能老有所为,有所学,有所乐,日子过得更舒坦。就像老人们自己说的,就是有八抬大轿抬我去城里,我也不去。

  我们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龙泉市唯一一个坚持了十多年一日三餐还依旧办得暖心的。80岁以上老人一日三餐只交3元,80岁以下的一日三餐交5元,每餐保证三菜一汤。村里的田地经过土地流转,转租承包给人种高山四季蔬菜。老人们一辈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采摘季节,体力好的老人还能赚到钱,还有钱存呢。除了政府补贴小部分外,日间照料中心的经费大部分由乡贤联谊会出资赞助。龙泉市民政局、机关党建和龙渊银龄志愿者爱心协会等组织也经常举行下乡送温暖活动,给老人们送来温暖。老人们吃穿不愁,子女们也能安心在外工作打拼。总之,这里的老人不知道“空巢”为何物。

  没有了后顾之忧,老人们都乐于奉献,积极主动发挥余热,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分类等尽心尽力。老人们也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村里的老年协会每月都召开老人座谈会,学习新的政策精神。谁说世界是年轻人的,村晚的舞台就好像是专为老人们设的。村里的老人每年都参加村晚节目,他们组织了军鼓队、腰鼓队、民乐队、健身操表演队,还有三句半、顺口溜等都是他们自编自演的娱乐节目。每年的重阳节,村里都要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健步走活动,村干部们扛着旗帜在前面带路,全村男女老少都参加。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走数里途经好几个村,一路上歌声飘荡,欢乐无限,邻村人无不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在这里,每个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光芒。

  村里的老人基本上没有文化,他们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他们却真真切切地活在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里,一辈子都活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场景中。虽然这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山村,我却为生于斯长于斯而暗暗高兴。有一天,等我变老了,我想我还是要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去。守着门前的小院,看着柿子树开花结果。朋友来了,烧水煮茶,温壶小酒。暮年在小村,心有归处,享岁月之欢。

2021-01-25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244760.html 1 3 小村里的岁月之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