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瓯江特刊

  奉献过,我们一起携手战“疫”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有逆风出行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从去年年初到夏天,“瓯江特刊”为更好反映这场全民战“疫”,达到加油鼓劲的宣传效果,连续做了4期策划共15个整版报道,如《总有一种感动,让人充满力量》,讲述12个战“疫”故事,传递12种感动,给予人们继续奋斗的力量;《学雷锋,战疫情》,讲述为“抗疫”出力、为“春天”增色的志愿者;《疫”往无前,我们的名字叫“丽水青年”》,讲述在抗击疫情战线上的丽水年轻人的故事;此外,还配合防疫工作,策划了“健康用餐 公筷先行”主题报道。

  他们,是隔着7层楼的距离、远远看妻儿一眼的实验室检验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医护人员;他们,是上门为一线民警义剪的年轻理发师;他们,是老华侨每晚不重样的准点夜宵;他们,是主动请缨、奔赴集中医学观察隔离区并肩战

  “疫”的学雷锋志愿者;他们,是无数身披报国“铠甲”的“90后”、“00后”,青春以一种别样的战斗姿态,飞扬在抗击疫情战线上……

  一位位默默奉献的“他”和“她”,一位位忘却自身生死的战“疫”者,彰显了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每个人或每个故事,都带给我们同样的感动——比疫情更有力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与热爱生命,是在疫情面前爆发出来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和大爱。

  “瓯江特刊”不仅仅讲好故事,也在致力于发出好声音,呼吁社会新风尚。

  从去年6月份开始,浙江省全面推行公筷公勺。在后疫情时代,为了让使用公筷公勺意识深入人心,推动“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瓯江特刊”策划推出“健康用餐 公筷先行”主题报道,从我国饮食方式的千年演变入手,倡导当下餐饮业使用公筷公勺,呼吁家庭成员之间实行分餐。同时,与丽水市疾控中心联合开展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公勺和不使用公筷公勺聚餐后菜品中的菌落总数,以科学数据力证使用公筷公勺的必要性。

  通过4个版面的策划报道,“瓯江特刊”呼吁分餐不分爱,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这种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

  站在历史的风口,新闻人也有自己的担当、责任和爱。

  奋斗过,我们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时代的脉搏有力跳动,“瓯江特刊”合着节拍,“唱”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

  松阳农民孟文庭,曾经是一名因病致贫的低保户。2004年1月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松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那天,习近平来到孟文庭家,握着他的手鼓励他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看到前景看到希望。并告诉他,两个儿子这么有出息,将来毕业以后可以解决后顾之忧,困难就这些年,要对生活有信心。

  从那天开始,孟文庭对未来有了更多憧憬。2006年春天,在松阳县委、县政府和县残联的帮扶下,孟文庭夫妇参加了技能培训,开始种植茶叶。亲友们再次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将茶苗送上门。2017年,靠种茶叶和儿子筹资,孟家盖起了一幢三层小洋房,过上了好日子。

  李春萌,缙云县壶镇镇农兴村农民。她是“缙云茭白首席师傅”,更是当地茭农公认的茭白种植的拓荒人、领头雁,还被国务院扶贫办官方微信公众号“点名表扬”。

  在她的带领下,壶镇茭白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她的合作社带动壶镇4500多户种植茭白,辐射周边基地1.6万余亩,合作社的茭白不仅销往杭州、上海、香港等地,还远销日本、欧盟。

  不仅仅如此,李春萌把茭白带到了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三年时间里,当地的茭白种植面积超过3200亩,茭白产业成了当地400多位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大产业。

  ……

  身边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脱贫攻坚故事,让我们心生暖阳。在2020年这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我们一起为曾经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的每一个人,鼓个掌、喝个彩。

  

  当然,我们也要为扶贫干部点赞喝彩。他们是省里下派指导员楼海勇,是驻村扶贫

  “第一书记”张晓健,是丽水当地扶贫干部杨国平,是“杨梅书记”何伟峰……正是这些心有大爱的扶贫干部,和我们携手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道上,让我们脱贫攻坚的思路更清,脚步走得更稳健。

  热爱过,我们的身边涌现出很多正能量好故事

  “瓯江特刊”是副刊,善于讲故事。过去一年,“瓯江特刊”围绕党委政府传播时代最强音,深度讲述丽水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

  《8年卧床辅导,他成了50名留守儿童的“老师”》讲述了龙泉残疾人何春生的故事。他的感人事迹,被《钱江晚报》、人民网等转载。

  《48年,龙泉一家4代甘当红军守墓人》讲述了龙泉一家人85年守护红军“老王”坟墓的故事。1935年“老王”牺牲后,他们时时守护、年年祭扫,是家庭传统,更是使命。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被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浙江新闻客户端等转载。

  《10年,那“沸腾”的22600毫升热血》讲述了无偿献血者丁秋莲的故事。10年,她无偿捐献了86次,共计22600毫升热血。那一袋袋带着温度的血液,一次次与素不相识的人产生“血缘”,“让她感受到一种平凡中的自豪”。

  《“‘没用上’的善款一定要捐出去”》讲述了龙泉季明善和季子娥夫妇在儿子去世后,把“没有用上”的善款捐出去的故事。他们的善良和诚信,让他们获得了浙江好人、中国好人、“最美诚信浙江人”等荣誉称号。

  《吴焕江:“无心插柳”的美食主播》讲述了“失业”厨师拍摄短视频教大家做菜的故事。1年时间,他在抖音、快手、火山短视频等平台上收获了286.2万粉丝的同时,也收获了财富和幸福人生。

  《大东坝镇绘就“新乡村图景”》讲述了松阳大东坝镇依托强村公司,将全镇17个行政村“打包”入股,抱团发展的故事。得益于项目红利,一幅幅“新乡村图景”正在大东坝镇徐徐展开,小康生活悄然走近。

  此外,还有《一座废砖窑厂摇身一变成景点》《让“墙”长出风景》《久病床前有孝子》《种粮大户厉定伟》《丽水“熊猫血”之家:爱,不稀有》等,都是很有温度的好故事。

  正是许许多多的你我他,热爱生活,拥抱生命,身体力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了这么多感人至深的正能量好故事。

  正能量常有,好故事常在,好声音常存。

2021-01-08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242179.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