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丽水文史

仁心所系 素履以往

——跨越缙云与南江的儿科情

  有人说人生有六个字,前面三个是“不害怕”,后面还有三个“不后悔”,努力去做吧。

  遇见南江

  今年7月的科室月例会上,当主任说我们科室将派一名医生援川时,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我想去”。虽然我并不了解这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更不知道前往什么地方?条件如何?将面临什么困境?我只知道这能圆了我的援川梦,更是一个历练自己,挑战自己的机遇。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组织安排,恰逢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我们一行四人背上行囊启程,经动车、飞机、汽车辗转,于当日晚临近23时到达南江县人民医院。看到县领导、院领导不辞辛苦深夜等我们到来的热情、精心布置的宿舍,顿时让我忘却疲惫以及离开了家的陌生感,至此我就与南江县人民医院儿科结下了情缘。

  经历考验

  四川人吃辣那可是在全国都出了名的,而且还是麻辣,地处四川北缘米仓山南麓的南江也不例外。来自东南沿海不喜辣的我,麻辣口味成了我的第一道考验。第二个考验便是语言障碍,每天的交接班简直就是我的魔咒,这边的患儿大多由老人带着,就算是普通话也是地道的“川普”。儿科本是“哑科”,这无疑是哑上加哑,难上加难,语言成了最大的障碍。9月以来,一连十余天的雨,衣服干不了还发霉。此外,风土人情的不同,政策、制度的差异,让我感到平时简单可以做到的事,在这里似乎变得异常艰难。面对重重考验,疑惑、迷茫总是涌上心头,每每总想:我该怎么办好呢?在县委党校为期两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学习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与力量,有着四年援非经历的段主任更是极好的榜样与模范,让我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干在实处

  南江县人民医院儿科于2015年独立成科,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及医疗队伍相对薄弱,目前科室医师有执业资格的仅3人,床位40张。

  我迎接挑战,转变角色,适应并融入新的环境, 9月初便出诊门诊,开始时与病人的交流都异常吃力,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尤其是国庆后病人数量暴增,病区加床至70余张,“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与“流行性感冒”接踵而至,高峰不断,给儿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考验。在科室同事的帮助下,语言交流能力得以快速地提升,也能听懂类似他们说的“mimi”,是皮疹的意思之类的地方口语,同时了解医院以及本地的制度、习惯等,融入了其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员短缺的压力。

  除此之外,带领儿科医生、实习生参与日常查房、参与疑难病例会诊与讨论,参与值班,见识到了尤其多类型皮肤病、寄生虫病、各种类型抽动症,抽搐待查以及平时未见到过的种种临床案例等,也有及时诊断出像“川崎病”“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等的欣慰,这些都让我丰富了临床思维,拓宽了视野。同时开展多次业务培训讲座,在临床工作中互相扶持砥砺前行,将临床新技术、新进展与同事分享共同进步。在全国义诊周在医院门诊坝子参加“服务百姓健康行”义诊活动。如同事说我是哪里需要哪里钻的佛系医生,也有患者家属说希望我留在这边的感动。与其说是付出,更是一种收获。

  回韵悠长

  回首4个月的援川路,与其说是在援川,倒不如说是在自我学习、自我历练、自我提升,更是一个不断激励自己,坚定初心、勇往直前的历程。我们的援川团队也像个大家庭,处处体现着温馨,事事体现关怀,让我在千里之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援川生活即将结束了,但我对南江的感情永远不会结束。那涓涓的南江水、纯净的蓝天、巍峨的大山、热情的同事……这一切都将成为值得我一生铭记的回忆。正如《巴山夜雨》里所说:巴人有昂扬的翅膀,在秋来醉染的天地间,追逐永远不落的太阳,祝福南江的明天更加辉煌。

  (作者蒋丽芳系缙云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生,挂职南江县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

2019-12-02 ——跨越缙云与南江的儿科情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162243.html 1 3 仁心所系 素履以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