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瓯江特刊

缘起:发出来自傈僳山村的呼唤

大爱滚滚入山寨 “网络慈善”润新苗

  2011年6月,刚刚从四川警校毕业的王玉鑫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工作,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来到了滇西边陲一个被称为“诗密娃底”的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警察。

  初到苏典,担任社区民警的王玉鑫在走访中发现,这里有一所名叫帕蚌的小学,距离中缅边境10公里,200余名学生在这里读书。学生们在寒冬里穿着单衣和凉拖鞋,日复一日吃着炒土豆午餐,眼前的一幕幕让他心酸不已,他萌发了帮助这些傈僳山村孩子的念头。

  2012年底,王玉鑫将一篇配有20张孩子们生活照片的走访日记《一群边境山村的孩子渴望温暖》在“人人网”上“晒”了出来,日记发布后就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回应。一名叫“笨笨”的湖南网友看到这些照片和走访日记后,立即与王玉鑫联系,表明了捐赠意愿。两个月后,第一批“爱心物资”来到苏典,王玉鑫和战友们把这350件衣物和自己购买的50元文具送到帕蚌小学,换上新衣服的孩子们互相打量着对方,喜笑颜开。

  众人拾柴火焰高。看到网友的力量后,王玉鑫便用微信、微博、QQ等平台发起一次次爱心捐助,让更多的暖流汇聚到山寨。在日本大阪留学的网友“倩倩”与困难学生武怡达成帮扶意向,每月资助200元;一位浙江嘉兴的母亲“小九”让自己的女儿与就读初二的濮帮星组成帮扶对子;河南籍解放军战士“大大的怀抱”向傈僳族女孩余清“一对一”资助;杭州爱心人士“米薇”奔赴千里将5万多元的爱心“礼包”送到困难学生手中……

  “一对一”帮扶、募捐新年新衣、捐赠图书室、设立助学基金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展开,声势浩大的 “网络慈善”也从苏典傈僳山乡辐射到盈江县8个边境乡镇,惠及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达4700余名。

  坚守:追梦初心一刻未曾停歇

  如今,工作再忙,王玉鑫每天也要做一件事:打开电脑,收发学校老师和全国各地社会爱心人士的邮件,联系一次次爱心捐赠活动。

  大爱无界,细流汇海。6年多来,王玉鑫通过“网络慈善”平台汇聚了全国各地2000多名爱心人士捐赠的包裹,共募捐衣物、学习用品5万余件,图书1万余册,建立爱心图书屋2间,组成帮扶对子12对,开展爱心资助活动30多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人生旅程中,往往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然而,王玉鑫始终坚守着他的初心,让第二故乡所有困难孩子都有学上、有新衣服穿、有课外书看,有机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追梦:照亮“诗密娃底”的阳光

  “知识改变命运,我不奢望所有帮助过的贫困学生都能走进象牙塔,但希望他们都能懂得感恩,热爱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王玉鑫感慨道,“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不是一个人在冲锋,是一大批追梦人在奋斗。”

  6月高考季,牵动着每一名家长的心,也让王玉鑫格外关注。因为在众多考生中,有一个他6年前第一次成功“牵线搭桥”的帮扶对象。

  她叫余永秀,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她和年幼的弟弟寄养在叔叔家。2013年7月,远在江苏的陈女士通过王玉鑫联系上了小阿秀,从此开始了持续6年的资助,每月向小阿秀提供300元助学金。王玉鑫经常鼓励她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开朗地生活。

  “我没考上大学,但我永远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是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高考失利的小阿秀,脸上没有迷茫和沮丧,只有笑容和希望。王玉鑫通过协调,将小阿秀送到陈女士经营的家纺店上班,每月3000元工资,希望她能够彻底摆脱家庭贫困。

  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王玉鑫的“网络慈善”行动,“边疆暖冬行”等爱心活动在持续开展着,这条通过网络牵搭的慈善路在不断延伸,温暖着山寨和那里的孩子。

  (据中国文明网)

2019-10-11 缘起:发出来自傈僳山村的呼唤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146563.html 1 3 大爱滚滚入山寨 “网络慈善”润新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