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东部特色优势产业跨越千里“远嫁”四川——

缙云“红黄白”产业为南江架起扶贫桥

  张海艳正在制作烧饼。 记者 陈炜 摄

  本报记者 徐小骏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缙云结对南江以来,两县积极谋划扶贫产业,在大力支持本地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嫁接引入缙云特色优势产业,实行了“红黄白”三色产业协作模式,不断激发南江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逐步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垂头丧气”到“扬眉吐气”

  今年6月22日,南江县红光镇黑池村,千亩杨梅林绿树成荫,一颗颗紫红色的杨梅挂满枝头。当天举办的南江杨梅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四川、陕西等地的两万余名游客前来捧场,大家提着果篮,三五结伴漫步于杨梅园内,尽情享受亲近自然、亲手采摘的乐趣。

  而在一年前,这里的杨梅树却是“垂头丧气”。原来,早在2011年,黑池村就建起了300亩杨梅产业园,但由于经营效益不高,原农业园主北上创业,园区渐渐疏于管理,“靠天吃饭”的杨梅即将面临消亡。

  新一轮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缙云结对帮扶南江。缙云挂职南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汤碧荣在调研中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牵线搭桥,向黑池村送技术、送资金、送树苗……利用实实在在的“缙云帮扶包”,让南江杨梅在巴蜀之地迎来“第二春”。

  “草丛茂盛,杨梅树叶枯黄。”这是缙云仁岸村“杨梅师傅”何志忠刚到黑池村时看到的杨梅状况。他深入观察后分析,黑池村发展杨梅有优势,但技术跟不上、管理太落后。结对帮扶后,何志忠驻村指导,从修枝、施肥、防病、治虫到疏密、移栽、新植、冬管,倾囊相授,还培育了一支12人的“土专家”队伍。

  在缙云的帮扶下,黑池村将原来太过浓密的300亩杨梅疏植成500亩,去年又平整土地新植了2700亩杨梅。为了实现早日见效,种植的杨梅都是三年龄树苗,直接从缙云等地引进。

  “有了这个杨梅产业园,村民脱贫致富就有了新希望。”红光镇党委书记李宝介绍,村民不仅有流转土地、园区务工的收入,还可以入股产业园得到分红。据悉,目前该村51户贫困户196人都已加入到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仅杨梅一项就能带动户均增收7000至8000元。

  缙云烧饼香飘南江内外

  “老板,我要2个,我要3个,给我5个带走……”昨日一大早,在南江县沙河镇首家“缙云烧饼”店里,店主张海艳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营业已经两个多月,但每天顾客依然络绎不绝,大家为了吃一口饼都排起了长队。”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张海艳是八庙镇肖家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打工,一直有创业想法的她想着学习一技之长,增加家庭收入。今年6月,她参加了第三批“缙云烧饼”学员技能培训班,经过学习,熟练掌握了烧饼烤制。一回到家乡,她便与好姐妹刘春华合伙开起了“缙云烧饼”店。

  “一个烧饼卖5块钱,现在每天都能卖出200多个。”张海艳开心地说,有了一技之长,做事也更有底气了,现在不仅在家门口就业,而且顺利创了业;不光是脱贫,更是致富了。

  缙云烧饼是缙云有名的传统小吃,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它也是缙云—南江“千人培训、千人就业”精准对口帮扶协助工作。截至目前,烧饼培训班已在南江举办了2期,在缙云举办了3期,共培训学员68人,缙云还向南江托运了17个烧饼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汤碧荣表示,在新一轮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缙云县立足“南江所需,缙云所能”,实行了“红黄白”三色产业协作模式,充分发挥出扶贫“造血”功能,争取早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烂泥田里长出“金疙瘩”

  茭白是缙云的特色产业,而南江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种植。甫一到任,汤碧荣就花了大量时间调研当地产业基础,最终选择发展茭白。“茭白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好。更关键的是,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市场上的茭白大多来自东部,本地要是能产就不愁卖。”汤碧荣介绍。

  在前期大量论证后,去年1月,缙云积极谋划引入茭白产业,从“结缘结对”到“茭美人”远嫁入川、从“千里送茭苗、送茭肥、送技术”到“南江茭农缙云行”、从“田间地头手把手”到“品鉴销售跑市场”,茭白成为了新一轮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第一个启动、第一个落地,也是第一个出产的好项目。

  汤碧荣说,随着南江茭白育苗技术的成功,该县仅用一年时间就走完了缙云30多年茭白发展史。茭白也被当地群众称之为烂泥田里的“金疙瘩”。

  “我去年种的2.5亩茭白共收入两万多元,比种植传统水稻收入提高了近10倍。”长赤镇莲池村贫困户刘昌国开心地说,通过种植茭白,村里的水田租金也是水涨船高,且一田难求,多名原本在外务工的农户也纷纷返乡种植。

  据了解,去年试种的茭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直接带动17户贫困户64人脱贫。今年,南江茭白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0亩,产值达1000多万元,初具产业规模,这里的茭农也实现了“要我种”到“我要种”的华丽转变。

  ——援川情 共圆梦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2019-09-16 东部特色优势产业跨越千里“远嫁”四川——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140381.html 1 3 缙云“红黄白”产业为南江架起扶贫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