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瓯江特刊

“垃圾房”里处处是宝

  吴积仓出生在庆元荷地镇,长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百年以后还是要留在这里”。84年的时光,浓缩了他和这个高山小镇说不完的感情。

  他家就住在镇里的主街上,木结构的老房子一楼是百货店,二楼就是他的卧室兼书房,脚踩在地板上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他的房间面积不大,书桌、书柜占了大半的空间,“里面很乱,跟垃圾房一样”。

  书柜里,摆得最多的是关于宗谱、族谱、县志一类的书籍,这是他编纂村志的“官方档案”;书桌上,摆得最多的是他编纂村志留下的单页、装订成册的手稿,还有查阅生僻字的“老师傅”字典和计算用的算盘。是的,“垃圾房”里处处都是宝贝。

  经他编纂的手稿共有4册,每册前页都著有内容和对应的页码,记录着吴氏渊源、荷地历史、当地谚语以及相关传说等内容。在农村谚语一栏中,他又分章节作了记录,在《尊老爱幼》篇里,他首先收录了“孝顺多,多户肉;孝顺田,田户谷;孝顺舵农示得到福”一句,随后他还专门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多(猪),舵农(父母、祖父母),示(自己),以文字形式告诫村民和后人孝顺是一种福分。

  在《吴崇五公祠》里,他详细介绍了它的历史、布局和其中包含的楹联等内容,并附上了县志的相关记载,治史的严谨程度可见一斑。

  颇为难得的是,凭借当年的记忆,2013年,吴积仓还手绘了一张1949年前荷地村民居及其他建筑概况的图纸,这张图线条分明、结构清晰,根据不同的图标标注了大房子、小房子、仓库的位置,向人们还原了当时村庄的原貌。

  老人的想法还很潮流。早在2013年,他就撰写了《关于荷地旅游业开发的设想》一文,不过由于观念的局限,他的设想并未完全实现。

  老人和村志的那些起伏

  吴积仓常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在镇里上班时做的也是会计的活,与治史丝毫不搭边。源于对荷地淳朴的情感,以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总得有人传承下去”的执拗,1996年3月,他开始有意识地对村史的相关材料进行收集,并于当年6月正式下笔。到2018年11月,一本共计21章116节300余篇51余万字的《荷地村志》,终于交付出版社付梓印刷。

  前后历时23年,其中的辛酸与艰难,只有老人有着最深刻的体会,而这期间,他和村志之间,并非一帆顺风。

  1996年开工之后,老人还在荷地镇政府上班,空闲时他边收集材料边作记录,晚上常常工作至深夜11时。1999年,由于老伴身体不好,他退休回家照顾,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村志首次被搁置。

  2001年2月,他重新上阵,文化水平的不自信,让他开始向外寻求帮助。可问了一圈,大家都觉得这事哪能是几个村民能完成的,不少人还对他撰写村志一事泼了冷水。老人很着急,“古迹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如果再不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些老东西就消亡殆尽了。”他还对人说,“若从现在开始,我们还能留下80%的东西,再过几年,恐怕连20%都保不住了。”然而,苦心没能得到回应,失望之余,当年10月,他一个人悄悄地走到后山,将前几年收录的手稿付之一炬,望着蹿腾的火苗,老人几度落泪。

  希望的破灭,让老人萌生“不管了”的想法,他前往宁波的儿子家散心。

  嘴上说不管,但到了宁波,老人关注最多的,依旧是当地的地方史,尤其是村史以及这些史籍的撰写人员和方法。当地丰富的材料让老人羡慕不已,他感慨道:“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也更不会有将来。”2011年,回到荷地的老人再次燃起“斗志”,“不管难度多大,重新写,一定要写出点东西来。”他邀请同村4位年长者,搭起了“草台班子”,由他主笔,对荷地镇村史料进行重新收集、考证、整理,并形成了10万余字的荷地村志初稿。

  一位老党员不变的初心

  时间眨眼来到2016年,在荷地镇召开的乡贤座谈会上,在镇党委倡议下,决定以老吴编制的荷地村志初稿为蓝本,齐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对村志进行补充完善,争取形成史料。这本《荷地村志》从他最开始的单干,到最后即将付印,前后有118名乡贤、志愿者的参与。“他们才是最大功臣,我连小拇指尖都算不上。”就这样,吴积仓的原始材料经过相关人员的修改、勘误,并由当地乡贤筹资15万元,已经送往浙江人民出版社。50多万字的《荷地村志》将于今年10月出版发行1000本。

  吴积仓于1971年进入荷地镇工作,1999年退休,期间他本有三次“转正”的机会,前两次都因为超了年龄没赶上,到退休时他已经“不去想这事了”。如今,老人每个月领取2100元的生活补贴,而和他同批“转正”的退休人员工资是他的3倍,面对这些,老人心里很坦然,“我再也不饿肚子,生活也比过去好了,还计较这些事干什么。”

  老人还是名光荣的老党员,1977年转为正式党员后,更像铆足了劲的发条,勤勤恳恳工作直到退休。“他每月都是主动到镇政府来交党费,虽然80多岁,每次支部活动从不落下。”荷地镇组织委员杨刚说。

  眼下,老人最关心的事莫过于这本带着油墨香的村志交到他手上。

  “吴积仓的一生,就像他书桌上撰写村史留下的手稿一样,一笔一划、端正清晰,留下了为人、治史的好故事。”他希望,将来人们能这样评价他。

2019-08-16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131782.html 1 3 “垃圾房”里处处是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