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学习实践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历史底蕴

  潜春红

  浙西南,这块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留有多处革命遗址,值得重视与挖掘”的红色圣地,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孕育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以“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为内涵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是1926年冬开始,浙西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到1949年5月浙西南全境解放,逐渐萌生和形成的,是引领浙西南革命攻坚克难、走向最终胜利的一种革命精神。这一精神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23年艰苦卓绝的浙西南革命斗争淬炼了忠诚使命的思想灵魂

  在当时浙西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下,各级党组织和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正是在忠诚使命这一理想信念支撑下,不畏强敌、攻坚克难,最终在浙西南站稳了脚跟。

  对命令坚决执行。1934年7月5日,红七军团受命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出发,经福建北上。1935年1月底,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遭受国民党军队重创,只有粟裕、刘英率领的先头部队突出重围。在这支部队到达闽浙赣苏区不久,中央即命令以抗日先遣队先头部队和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江,在国民党统治腹地开拓游击新区。接到命令的挺进师500余指战员毫不犹豫,立即誓师出征,并于2月下旬挺进浙江。挺进师对中央命令的坚决执行,是忠诚使命这一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

  对使命坚定履行。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简称红十三军)在永嘉县成立,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同年8月30日,红十三军面对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国民党军队,组织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冲过缙云铁索桥,一举攻占缙云县城。这是红十三军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战斗。当时的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专门刊登《浙南红军攻占缙云县城》的专题消息,极大鼓舞了浙西南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后来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开展革命活动打下坚实基础。1935年8月到1937年7月间,在异常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红军挺进师广大指战员始终牢记使命,面对国民党的血腥镇压,面对70倍于己的国民党王牌主力军,挺进师全体将士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粉碎了敌人数次“围剿”,有效牵制和打击了敌人,策应了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正是忠诚使命的责任感,支撑着挺进师全体将士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结出了丰硕的胜利之果。

  对信仰誓死捍卫。在浙西南革命时期,许多革命先烈用生命书写忠诚,用鲜血捍卫使命,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中共浙西南特委四任书记宗孟平、黄富武、许信焜、张麒麟和副书记杨干凡,都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2年2月8日,浙江省委第一任书记刘英被捕,并于5月18日在永康方岩被敌人杀害。“幼时不知路,今日上坦途。赤心献革命,决然无反顾。”这是刘英在参加革命时写的一首诗。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中,他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实践了献身革命的铮铮誓言。据不完全统计,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牺牲的英烈达1500多人,献出生命但无法查证姓名的更是不计其数。斗争的残酷、死亡的威胁更加彰显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对信仰的无限忠诚,他们前仆后继、毅然决然担负起艰巨的任务,用忠诚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革命赞歌。

  23年艰苦卓绝的浙西南革命斗争砥砺了求是挺进的行动担当

  浙西南革命精神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特色之处便是求是挺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与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所开展的独特作战有关,也与红军挺进师广大指战员身上所体现的独特精神有关。

  面对恶劣环境仍然斗志昂扬。浙西南革命斗争环境之恶劣,在全国各地的根据地斗争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特别险恶。浙西南处于浙闽赣交界地区,纵横100余公里,这里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地势险要,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另一方面是政治环境特别险恶。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是蒋介石的老家,反动势力组织严密,保甲制度遍及乡镇,是国民党着力打造的“模范省”,是敌人重点防范的地区。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肩负使命的红军指战员们没有半点气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秉持勇猛前进的挺进姿态,顽强战斗在崇山峻岭之间,硬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失去外部联系依旧独立斗争。求是挺进不单单是指在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挥下奋勇前进,更是指在与外界失去联系、缺少命令指挥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分析研判,积极主动开展斗争。1935年,红军挺进师成立不久,仅有的一部电台在一次战斗中被炸毁。在与中央和上级党组织联系通道被切断、信息闭塞、孤军奋战的情况下,挺进师广大指战员依旧义无反顾挺进浙西南,创建和开辟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在蒋介石的后院建起革命堡垒,似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腹。

  情况复杂多变尚能创新求变。挺进师挺进浙西南之时,正是中国革命处于最低潮、南方游击战争处于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浙西南的情况尤为复杂严峻。对挺进师而言,大兵团作战的常规战术已经无法克敌制胜。为此,挺进师以勇于开拓的魄力,及时抛弃惯性思维,积极主动开展分散游击和“敌进我进”的战术,在斗争实践中依靠求是创新的智慧,把游击战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还要求指战员尽快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争取群众支持。这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为挺进师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夯实了基础。

  23年艰苦卓绝的浙西南革命斗争汇聚了植根人民的力量源泉

  正因为汇聚了植根人民的革命力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挺进师才能在浙西南这片大地逐渐发展壮大,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全心全意为了人民赢得群众衷心拥护。山高地贫的浙西南,靠天吃饭的群众本就生活穷困,生计十分艰难,加之国民党横征暴敛,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后,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要出发,打土豪分田地,为人民群众解决生计问题,让饱受苦难的人民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加之挺进师纪律严明,不扰民、不欺民、不压民,始终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很快就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一心一意依靠群众获得群众坚定支持。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后,充分利用浙西南人民受过红十三军暴动影响、对革命抱有好感的实际,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在思想上充分相信群众,在行动上与群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逐渐获得群众理解与支持,越来越多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人民群众将红军、游击队伤病员隐藏在家中或山上,为伤病员烧茶送饭、换药疗伤,为了他们的安全,有的群众甚至献出生命。如缙云县招序村民陈丁兴,知道游击队的隐蔽地点,但当国民党军官用手枪顶住他的头逼他说出游击队下落时,他却一口咬定不知道,直至被枪杀也没有说出游击队的隐蔽地点。

  争取群众发动群众积聚革命磅礴力量。为了尽快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挺进师来到浙西南后,创造了许多争取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如粟裕规定挺进师全体指战员每人每天要写五条标语,找十个群众谈话。同时要求凡是部队初到一地,要尽量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在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浙西南群众普遍认识到挺进师是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来迫害他们的,于是积极主动为挺进师提供各种帮助,以各种实际行动支持革命,军民一家亲的生动局面很快就在浙西南形成了。

  (据《学习时报》)

2019-08-11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130249.html 1 3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历史底蕴 /enpproperty-->